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高血压 > 高血压诊断

惠汝太发作性高血压症状扑朔迷离,原来是

惠汝太

加拿大临床科学博士,北京协和医学院内科教授,生化与基因组医学教授,中医院原副院长,中医院高血压中心原主任、顾问;国家心脏中心,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由于临床亚型-症状体征轻微,难以据症状与体征做出诊断,所以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经常会被漏诊,可能会导致严重不良后果。平时没有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表现,从临床表现,很难想到存在嗜铬细胞瘤。但是在某些激发因素存在时,不管临床亚型还是哑型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均会引起突然、急剧儿茶酚胺释放导致高儿茶酚胺急症。识别这部分发作性高血压患者,对预防高血压危象急症意义重大。

影响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临床表现谱的因素肿瘤体积大小

一般儿茶酚胺与变肾上腺素的释放与肿瘤体积成正比。疾病早期因为瘤体小,症状少或轻。但是,实际情况不尽然。因为嗜铬细胞瘤血管分布丰富,常伴有瘤体内出血。有些嗜铬细胞瘤瘤体比较大,瘤体坏死、出血,反而会导致释放儿茶酚胺变少,症状反而减轻。某些肿瘤内急性出血,引起高血压急症,高血压急症过后,症状可能会暂时性消失,使临床表现变得扑朔离迷。

致病基因

琥珀酸脱氢酶基因亚单位B(SDHB)突变,呈未分化儿茶酚胺生物合成表型,血浆儿茶酚胺浓度测不到或很低。只有在瘤体已经长得很大,才分泌足量儿茶酚胺,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某些时候,仅仅在瘤体压迫周围组织器官才被发现。

儿茶酚胺

肿瘤释放的血管活性物质以肾上腺素为主,还是以去甲肾上腺素为主,导致不完全相似的临床表型。释放哪种儿茶酚胺与瘤体表达苯乙醇胺-N-甲基转移酶(PNMT)活性有关。PNMT能够将去甲肾上腺素转变为肾上腺素。此种肿瘤分泌释放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如果肿瘤缺乏PNMT活性,不能产生足量肾上腺素,以去甲肾上腺素表型特征为主(持续血压升高,类似原发性高血压)。

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亚临床表现的原因肿瘤体积小

肾上腺孤立瘤:尸体解剖研究发现,大约6%肾上腺存在包块,CT检出率4%左右。人的肾上腺结节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年龄70岁以后,产生肾上腺结节的概率大约7%;大系列肾上腺孤立瘤研究显示,超过4%是嗜铬细胞瘤(占整个肾上腺结节的比率)。例意大利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患者的回顾性调查显示,11.2%肿瘤属于意外诊断,意外诊断的患者中62.5%血压正常。

由于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的高血管化以及常常存在的瘤体内出血,某些放射线特征能够提示孤立肾上腺瘤的特征:T2-加权显像呈高信号,造影剂注射后,增强度明显。确诊需要实验室生化功能检查的支持。因为漏诊或误诊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的严重后果,一般建议,所有影像检查发现肾上腺孤立瘤,考虑手术的患者,均应检查血浆或尿变肾上腺素。

肿瘤体积大

指的是大的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但中央坏死,出血的患者。

SHDB基因突变

罕见情况下,SDHB突变引起的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瘤体大,甚至没有瘤体内坏死,也会没有临床症状,儿茶酚胺浓度很低或化验不出来。有时仅仅因为瘤体长得很大,压迫周围器官,方才被诊断出来。

肿瘤表达

苯乙醇胺N-甲基转移酶(PNMT)活把去甲肾上腺素转变为肾上腺素。这种肿瘤含有与分泌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如果肿瘤缺乏PNMT活性,肾上腺素的产量不足,仅仅有去甲肾上腺素的表型。

基因突变与儿茶酚胺表型的联系

●RET,NF1,TMEM基因突变呈肾上腺素表型,如心跳加快,出汗,血糖升高,血压不一定高。

●VHL基因突变呈去甲肾上腺表型,以血压升高为主,类似原发性高血压。

●MEN2与NF1:肿瘤内儿茶酚胺含量比较高,血浆儿茶酚胺浓度相对较低。

分泌肾上腺肿瘤的患者,常表现为阵发性的症状与体征。在没有分泌危机情况下,患者常表现为血压正常,临床表现静止。临床表现轻,高血压与原发性高血压相似。有些患者,由于长期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升高,下调肾上腺素受体。临床表现反而减轻,有时甚至血压正常。

产生多巴胺的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罕见,但是SDHB与SDHD突变,导致分泌多巴胺较多,同时分泌去甲肾上腺素肿瘤不表达多巴胺-β-羟化酶,此酶把多巴胺转化成去甲肾上腺素,这种肿瘤质分泌多巴胺。

恶性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预测

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释放多巴胺,提示肿瘤不成熟,恶性可能大。血浆3-甲氧酪胺水平升高被认为是恶性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的诊断指标。

血浆多巴胺升高,作用于周围多巴胺受体1型,引起血管扩张;作用于周围突触前多巴胺受体2型(48),降低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此效应抵消儿茶酚胺的缩血管效应,心脏效应,把典型的临床表现变得模糊。

大多数副神经节瘤来源于副交感神经,位于头颈部(HNPGL)或上纵膈/前纵隔,不产生或不分泌儿茶酚胺。腹部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缺乏儿茶酚胺合成酶,不分泌儿茶酚胺。无功能的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极其罕见;有时只有SDHB基因突变导致的肿瘤才表现为“无分泌,无功能”。因为理论上,缺乏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hydroxylase,儿茶酚胺合成的关键酶),不分泌儿茶酚胺,但可把儿茶酚胺代谢为无活性产物,呈现为“无功能”状态。这种情况虽然罕见,但是文献有报告。

显然,这些肿瘤临床表现静止(silent),在影像检查或尸体解剖的时候意外发现,或恶性表型出现,出现转移症状与体征才被诊断。

儿茶酚胺同时也分泌扩血管肽,如肾上腺髓质素、垂体肾上腺环酶激活肽(PACAP),这些肽具有扩血管效应。可能会改变儿茶酚胺过多所致的临床表型。

遗传检查的必要性

目前已经发现17个基因与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相关,大约40%的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是家族性的。但是在何年龄做基因检查,没有共识。

遗传检查重要!患者可以通过遗传检查了解发生多发性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的风险;或隐藏相关综合征的风险;找出遗传受累的家族成员。每一个遗传受累者,不管有无临床症状,均应终生随访,以便早期诊断,及时发现能够改变病程与病情的修饰因素,通过改变修饰因素,改变患者的病程与预后。

应对措施:随访

一般推荐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患者,每年测量一次血浆或尿变肾上腺素与变去甲肾上腺素。

SDHB与SDHD突变患者,筛查与随访要包括测量血浆或尿甲氧酪胺;血浆嗜铬粒蛋白A(特别SDHB突变携带者,筛查与随访要包括嗜铬粒蛋白A)。定期随访便于早期诊断,瘤体比较小,临床表现轻或没有临床表现,早期处理,把肿瘤对人的危害降到最低。因此,未来筛查突变携带者,没有临床表型或亚临床,临床哑型,会发现更多的患者。

漏诊的后果

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通常是良性肿瘤,但是临床表现可能呈恶性表现,由于分泌设防大量儿茶酚胺进入血循环,代谢与心血管效应。突然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可能是自发释放,也可能是促发因素所致。亚临床患者,不能保证不会发生高血压危象,不能保证不会引起严重心血管事件,甚至患者死亡。文献已有大量报告,尸体解剖研究也支持这一观点。大多数漏诊的肿瘤患者会造成早死。因此,需要引起临床医生的警惕。

鉴别:假性嗜铬细胞瘤

在阵发性高血压需要做嗜铬细胞瘤鉴别诊断的患者中,只有不到2%的患者真正隐藏着嗜铬细胞瘤。(惠汝太实验室例发作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小时尿儿茶酚胺代谢产物检查,只有7例手术证明的嗜铬细胞瘤)。其他患者的症状与体征没有满意的解释,导致怀疑嗜铬细胞瘤。

这一组患者当中,包括严重症状性阵发性高血压,常被拟诊为假性嗜铬细胞瘤。患者常高度精神紧张,精疲力竭,把医生搞的一头雾水。与真正的嗜铬细胞瘤一样,假性嗜铬细胞瘤同样会被误诊为惊恐症。

假性嗜铬细胞瘤的特征:在没有惊恐症,没有精神刺激的情况下,发作高血压与儿茶酚胺过多的症状。酷似真正的嗜铬细胞瘤。假性嗜铬细胞瘤存在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肾上腺释放肾上腺素增多以及心血管对儿茶酚胺反应更加敏感,两者导致儿茶酚胺过多症状与高血压。

假性嗜铬细胞瘤的治疗:抑制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阻断肾上腺素受体,减弱心血管对儿茶酚胺的反应。

来源:《全科医学论坛》期高血压讲堂

作者:中医院惠汝太

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想分享/发布信息/观点,请发送内容至邮箱:task_general

.







































治疗白癜风有什么偏方吗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间医院权威


转载请注明:http://www.ekgqq.com/gxyzd/21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