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佳文回顾gt高龄孕妇剖宫产产
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年1月至年6月医院择期行剖宫产的例高龄孕妇(年龄≥35岁)。所有患者均为初次剖宫产。年龄35~42岁,孕周28~43周,初产妇例(67.09%),经产妇例(32.91%)。同期非高龄孕妇例,剖宫产例(27.31%)。高龄产妇例,剖宫产例(47.16%)。根据产后出血的定义将高龄孕妇行剖宫产手术的患者分为产后出血组和非产后出血组。两组患者的平均产后出血量分别为(.76±.37)ml和(.51±.69)ml。
二、方法
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孕周、妊娠高血压疾病史、妊娠期糖尿病史、流产病史、家族史(母亲有产后出血病史)、抑郁病史、吸烟史、饮酒史、体重指数、是否巨大儿、是否宫缩乏力、是否前置胎盘等方面的差异。采用称重法和容积法测量术中的出血量、采用称重法测量术后出血量。术前对手术敷料称重;麻醉成功后,产妇臀下垫会阴垫;破膜后尽量吸净羊水,胎儿娩出后以干纱布吸取出血,术毕将所有蘸血纱布称重,测量负压吸引器中的出血量。按压子宫后,将会阴垫称重;将称重的纱布和会阴垫相加,去除敷料本身重量,然后加上负压吸引器中的出血量得出术中的出血量。回病房后,于产妇臀下放置干净的会阴垫,及时更换会阴垫并称重,将用过的会阴垫的重量减去会阴垫本身的重量,差值为术后的出血量数值(除以1.05,方是出血量ml数)。
三、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组间比较有差异的标量与产后出血的发生情况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一、一般情况比较
高龄剖宫产孕妇产后出血组与非产后出血组的年龄、孕周、体重指数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二、产后出血情况比较
入选的例高龄孕妇中,产后出血52例(8.35%)。产后出血组中术中和术后出血量分别为(.68±.32)ml和(.39±.51)ml。非产后出血组术中和术后的出血量分别为(.69±.67)ml和(.37±97.32)ml。两组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院同期例非高龄孕妇剖宫产术中和术后的出血量分别为(.47±.38)ml和(.31±88.79)ml,其中32例(2.3%)发生产后出血。本组高龄剖宫产产后出血率高于同期非高龄剖宫产的产后出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3%VS2.3%,P<0.05)。
三、病史及妊娠并发症比较
产后出血组中妊娠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流产病史、巨大儿和前置胎盘发生率明显高于非产后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出血组中宫缩乏力的发生较非产后出血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家庭史、病史中不良行为和抑郁病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论
产后出血是剖宫产术后危急的并发症之一。本研究中高龄孕妇剖宫产产后出血52例,发生率为8.35%,非高龄孕妇剖宫产术后产后出血发生率为2.33%。所以高龄孕妇剖宫产更易发生产后出血。面对高龄孕妇剖宫产我们更应该重视产后出血问题。剖宫产产后出血多,在合并前置胎盘、妊娠高血压疾病或有可能导致宫缩乏力的并发症时,更应该做好预防产后出血的工作。
本研究中,52例产后出血的患者中有75.00%(39例)子宫收缩乏力,例非产后出血患者中有38.00%(例)子宫收缩乏力,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剖宫产术后子宫收缩乏力的原因有:使用大剂量镇静、解痉剂、麻醉药物;子宫肌瘤;子宫肌水肿等。高龄孕妇剖宫产术后更易发生宫缩乏力从而导致产后出血,我们应加以重视,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
本研究中,52例产后出血的患者中有15.38%(8例)合并前置胎盘,例非产后出血的患者中有8.93%(51例)合并前置胎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置胎盘发病率国内有上升趋势,其发生可能与宫腔操作增加有关。
本研究中,在52例产后出血患者中有15.38%(8例)合并妊娠高血压疾病,例非产后出血患者中有11.03%(63例)合并妊娠高血压疾病,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孕妇合并妊娠高血压疾病时,我们应该密切观察病情发展,控制血压,减少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发生。
总之,导致高龄孕妇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因素很多,对于宫缩乏力、前置胎盘、妊娠高血压疾病的高龄孕妇尤其要引起注意。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应当采取措施预防宫缩乏力的发生,重视高龄孕妇合并前置胎盘患者的监护,有效控制合并妊娠高血压疾病的高龄孕妇的血压,减少高龄孕妇剖宫产术中及术后的出血,降低高龄孕妇剖宫产术产后出血的发生。
文献出处: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12年5月第13卷第3期
编辑:万销周余陈鑫杨帆
顾问:何巧庄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