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老年人高血压有这5个特点秋冬季
中国十大专业报
中国行业报品牌十强
老年人是高血压的高发人群,因为老年人由于年龄增长血管的弹性会变弱,而且身体多个器官功能都会下降,就更容易患高血压。那么,老年人高血压与其他年龄的高血压的症状表现有什么不同呢?想要远离高血压,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1.注意!老年人的高血压有点特别1.压差大
老年高血压以收缩压升高为主,压差比较大。这是因为,他们各器官呈退行性变化,尤其是心血管系统,动脉硬化明显,几乎成了无弹性的管道。心脏射血时,主动脉不能完全膨胀,动脉内骤增的血容量得不到缓冲,导致收缩期血压增高,而舒张压相对较低,脉压差进而增大。
2.波动大
老年高血压波动较大,一天中忽高忽低,特别是收缩压。这主要由于老年患者血管压力感受器敏感性减退所致。因此,在采取降压药物治疗期间,不能以1次测量结果衡量血压是否正常,应每天至少测2次,且随时不舒服随时测,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3.可
3.可能是假性的
老人由于动脉硬化,容易出现假性高血压现象。这类患者对降压药物耐受性较差,更易导致严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应注意鉴别。
4.体位性低血压多
老年高血压易受体位变动影响,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率较高,特别是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中更易发生。体位从平卧到坐起,或从蹲到站,血压会突然降低,出现头晕、昏倒,这与压力感受器敏感性减退也有关系。因此,应慎用会引起体位性低血压的药物,如哌唑嗪、特拉唑嗪等。
5.并发症与合并症多
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减退,患高血压后容易引起心、脑、肾的合并症,如心绞痛、心梗、脑卒中、肾功能不全等。此时需要特别注意,不要应用加重合并疾病的药物。
2.秋冬季节稳定高血压
遵守这2个原则
原则1: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即变防衰
未病先防,即还没有高血压病时就要先预防;已病防变,即已有高血压病,要防止后面带来心脑肾以及动脉硬化更进一步的病变;但如果是已经合并了心脑肾病变的病人,就要即变防衰,防止器官功能衰退,如肾衰竭、心功能衰竭等。
原则2:综合防治
综合防治分为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即“淡、静、松、动、眠”。
淡:饮食一定要清淡。控盐是防治高血压病最主要的任务之一,比吃任何药都重要。
静:心情要平静。高血压病人往往性格偏急躁或者从事高危岗位工作者,如消防队员、刑警等。除了工作,回归正常生活后,心情一定要保持平静,有助预防和治疗高血压病。
松:情绪要放松。要做到发自内心的放松,而不是表面放松。
动:要运动,方式因人而异。如果年纪大、体重比较重,爬山容易损伤膝关节,血压也难降低,最好方法就是平地快走。
眠:很多高血压病人得病之前都有不良习惯,如长期抽烟、喝酒、熬夜等,特别是熬夜容易引起内分泌紊乱,是血压升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建议高血压患者至少每天晚上11点前必须睡觉,因为晚上11点到凌晨1点是一天当中的“阴中之阴”,特别是到冬天,那是寒中之阴,往往最容易伤身。
来源:老年之声
编辑:魏慧中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标准刊号:CN21-
刊期:每周三刊
每周一、三、五出版
全国邮发代号:7-30
全年报价:57.60元
可以通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