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月为何是血压最不稳定期省中山
许多高血压患者都有这样的体会,夏季血压比较容易控制;一到秋冬季,血压就容易“失控”。近一个月来,因血压控制不佳前去浙江省中山院就诊的患者越来越多。心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姚宇玫说,血压控制不佳者从9月份开始零星冒出来,近一月门诊量增加了10%-20%,预估在凉热转换频繁的10月、11月份会更多;老年病科主任、主任医师涂毅萍说,病房里住着的心脑血管病人,七八成到了秋冬季都要增加药物,老年人的血管弹性小,更易受天气影响。夏季减,秋季加,75岁大爷这样吃药五六年了,蛮好75岁的林大爷高血压20多年了,医院心内科监测,每天按医嘱吃药,也会自己隔三差五量量血压。大概五六年前开始,他发现到了夏天六七月份的时候,他一吃降压药就会头晕、没力气、没精神,量量血压,不仅不高,还偏低了。姚宇玫主任根据他的情况,叫他暂时停药,果然,停药后林大爷的血压就正常了,精神状态也好多了。可一般到了9月下旬的时候,林大爷又会重新感到头晕,脚好像踩在棉花上一样。量量血压,这回是高血压了(低血压、高血压都会引起头晕)。姚主任这时再叫他重新吃药,林大爷的高血压就又被控制住了。这几年,林大爷就一直遵循这个规律,根据医嘱,夏季减药,秋季加药,血压一直控制得蛮好。“为什么天冷了血压容易升高?因为寒冷会使人体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增高,导致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血压波动就会较大。尤其是室内外温差较大时,血管容易出现极度收缩情况,从而会导致痉挛,血压就会变得不太稳定,容易发生心脑血管的并发症。”姚主任说。约20%-30%的高血压患者会出现林大爷这种季节性的血压波动,其中以老年人居多。约10%的顽固性高血压或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天气变冷后,血压会变得更加难以控制。高血压患者近期要尤其遵守以下原则1、勤测血压及时就诊。应养成每天测量血压的习惯,若发现血压控制不佳,及时请医生调整治疗方案。一般来说,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90mmhg以下。对于合并糖尿病、慢性肾病的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80mmhg以下。2、少盐少油戒烟限酒。减少盐的摄入,每日食盐量不超过6克;每天进食新鲜蔬菜~克,多吃具有降压、降脂作用的食物,如芹菜、胡萝卜、番茄、山楂、香菇、洋葱等;减少脂肪摄入,尤其是动物脂肪;戒烟、限制饮酒、禁饮烈性酒。3、适度运动避免劳累。秋冬天的运动量应比夏天小,且一定要在服药后再锻炼。可根据自己的年龄和身体状况选择慢跑、步行等运动。晨练应在太阳升起后进行,并注意防寒保暖。避免过度劳累,注意休息。4、精选药物坚持服药。抗高血压药物应严格遵医嘱定时、定量服用,切忌突然停药或减量,以免引起血压反跳。利尿药会引起体内水分流失、血液浓缩,增加发生血栓的风险,不宜在天冷时服用。从中医角度说,高血压医院致力于中西医结合治疗和控制高血压。比如他们有种药枕,把中药材放在一个小小的枕头里,垫在后颈部,来减轻头晕症状。“从中医的角度说,现代高血压病属于“眩晕”的范畴,有四种不同的证型。不同的高血压患者在平时的饮食起居上注意的重点还是有所不同的。”涂毅萍主任说。医院老年病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针对老年心血管病采用现代诊疗技术与中医特色有机结合。按证型分,肝阳上亢证患者平日可菊花泡茶饮用,适度多摄入些苦瓜、黄瓜、冬瓜、苦菜、苦丁茶等凉性食物。气血亏虚证患者平日生活中宜常服花生、大枣等补血食物。肾精不足证患者可多吃些芝麻、核桃、银耳、萝卜、番茄、莲藕、百合、沙参等有滋阴润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物。痰浊中阻证患者宜多食茯苓饼、芡实、山药、豇豆、小米等健脾和胃的食物。“西药把血压控制牢,中医再全身调理,不仅有利于血压的控制,身体的其它症状也会得到改善。”周三医院有关于血压控制的讲座和义诊今天是第20个全国高血压日,主题是“知晓您的血压”。季节变化引起的血压波动具体该怎么控制?自己属于哪种证型的高血压患者?大家都可去现场听听相关知识,并请医生作个诊断。10月11日(周三)下午14:00-15:30浙江医院莫干山院区住院部15楼学术报告厅1、心血管科主讲“高血压与季节”;老年病科主讲“不同证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中医养生与治疗”。2、教大家做一套“降压操”。3、现场答疑义诊。心血管科主任姚宇玫、老年病科主任涂毅萍等都将参与,请各位病友届时带上相关就诊资料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