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七大权威机构联合发布科学健
今日上午,第二届“万步有约”职业人群健走激励大奖赛在云南省腾冲市正式启动!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孔灵芝在启动仪式中发布了《“科学健走”腾冲宣言》(以下简称“宣言”)。
“宣言”中,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群众体育研究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防治资讯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与骨矿盐分会七家权威机构,对如何进行科学健走以及“特殊人群”健走注意事项进行了全方位的专业解读,倡导公众科学开展“健走”运动,避免不必要的运动损伤,获得最大的健康收益!
生命在于运动,健走促进健康
缺乏身体活动是造成人类死亡的第四位危险因素。
健走不受年龄、性别、体力等方面的限制,是一种简便易行、适合不同人群的有氧运动。
健走对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骨质疏松等诸多慢性病有预防和辅助治疗作用。
健走不是散步,运动强度很重要
健走是介于散步和竞走之间的一种中等强度的运动方式。
当达到气喘、心跳加快,但还能说话交流的状态时,能量消耗是普通走路的10倍以上。
建议每次健走30分钟以上(30分钟到1小时),或者每次至少10分钟,每日累计30分钟以上。
运动要适量,万步为宜,长期超量有风险
仅以步行作为运动方式的普通成年人,建议每日步行总量~13,步,其中健走5~步,日常生活约3~5步。
过度健走可能造成腿部关节的慢性劳损,应避免大运动量地进行单一方式的锻炼。可结合健走进行力量、柔韧性等训练,使身体得到全方位锻炼。既是健走的有益补充,也能一定程度避免运动伤害的发生。
慢性病或肥胖症患者须得到医生或专业健身教练的指导。
坚持是关键,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累积健康效益
可灵活安排健走场地,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坚持完成每日健走任务,累积运动带来的健康效益。
重视运动前后的热身与放松
健走前要进行5~10分钟左右热身,活动关节、牵伸肌肉、预热身体,避免损伤。
健走结束,进行5~10分钟左右整理活动,促进恢复和缓解肌肉酸痛。
挑选合适的鞋和服装,积极应对极端(或特殊)天气
选择软硬适中的运动鞋,舒适速干的衣物,注意运动后保暖。
应避免在严寒与高热的条件下进行长时间的健走运动。
雾霾天气需要做好个人防护或在室内进行。
健走期间,注意吃动平衡
人体能量代谢的最佳状态是达到能量摄入与能量消耗的平衡,体重变化是判断一段时间内能量平衡与否的最简便易行的指标。
健走运动会刺激食欲,运动后应注意控制能量摄入,特别是高脂肪食物的摄入。
健走时应每15~20分钟饮水~毫升;如持续健走时间超过1小时或出汗较多,运动中和运动后可适量饮用运动饮料。
结伴而行,体会运动带来的欢乐
找志趣相投的“小伙伴儿”一起健走,心情更加愉悦;互相鼓励,使健走更可持续;搭伴而行,如有突发状况也可有所照应。
特殊人群健走注意事项遵医嘱,做防护,搭伴行!
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肥胖人群,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的健走应根据自身状况,遵照医嘱制定运动计划,并在健走过程中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同时,建议上述人群外出锻炼时要有充足的准备和防护措施,并搭伴而行、避免在人流稀少的区域独自健走,以便及时应对突发状况。
糖尿病患者:加强保护,贵在坚持,不过量
在三餐后半小时可进行20~40分钟的适量运动,有助于血糖的控制。
清晨起床后空腹状态下进行体育锻炼不可取,容易发生低血糖和急性的心脑血管疾病。
糖尿病人群应重视运动前的血糖情况,可适当进食或携带糖块,以免发生低血糖。
随身佩带糖尿病人信息卡和急救卡,以便出现意外时,他人能及时给予救治。
糖尿病患者多伴有外周神经病变,对伤痛不敏感,因此不要赤足行走。
健走后,要仔细检查双足,尤其是趾间、足底、足跟处,有无受压、红肿、血泡、水泡甚至肿胀等情况,一旦发现问题须及时就诊。
糖尿病患者应控制运动量,如过量健走易发生关节水肿等症状,运动受限,将大大增加血糖控制难度。
骨关节疾病患者:活动有益,注意禁忌
适度活动可缓解关节不适,有助于保持和改善关节功能和结构,改善生活质量。
关节的软骨组织没有血液供应,其新陈代谢依赖关节活动,以此促进关节液的流动和物质交换,因此提倡和鼓励骨关节病人适量运动。
骨关节疾病患者身体活动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根据个人情况合理制定运动计划。
有骨关节疾病的人,健走时应注意膝关节与脚踝的保护、注意运动的强度与时间,根据情况使用健走杖等辅助工具。
出现持续疲劳、无力感异常加重、关节活动范围降低、肿胀加重,运动后一小时疼痛不消失等症状,应暂停健走或运动计划。
关节病变处于重症发作期,应减少或避免骨关节的活动,减轻负荷。
禁忌:剧烈运动、稳定性差的关节进行大量重复性活动、过度伸展、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在早晨运动。
肥胖人群:量力而行,防止关节损伤
肥胖人群的健走强度不宜过高,建议采用中低强度,也可间歇变换短暂的中高强度,加速脂肪的消耗。
健走时应适当增加摆臂幅度和频率,可采用“中轴扭转”的方式,增加腰腹的锻炼。
严重肥胖的人群会对膝关节造成压力,建议手持健走杖进行健走、适度适量,以保护膝关节。
健走运动会增加食欲,肥胖人群应注意合理控制饮食,防止体重增加或反弹。
高血压人群: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高血压人群应特别注意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逐步增加健走强度和运动量,以达到最佳的降压效果。
健走前要做轻度热身运动,如伸展运动。
健走中要时刻注意身体情况,如果感到胸痛、胸闷、心悸、呼吸困难等,应立即停止运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在热身、健走的过程中,尽量避免头部低于腰部、憋气或用力等情况。
健走结束时要缓慢停止。若健走后出现头晕、胸闷、气短、食欲下降、次日疲乏等症状,说明运动量可能过大了,应调整强度。若减少运动量后,仍出现不适症状,应停止运动,医院查诊。
若身体条件允许,可以在每天健走中适当增加小强度的力量练习和柔韧性练习。
冠心病患者:适量运动,加强防护
适当的运动,可改善冠状动脉供血和心脏功能,降低心肌缺血发生风险。
但过量运动会增加心脏负荷,导致发生心肌缺血并表现为心绞痛,冠心病患者运动量应以不诱发心绞痛发作为基本原则。
建议严格遵照医嘱,并加强防护。
特别说明:
“宣言”所述建议适合大多数普通成年人作为参考使用,个体运动计划应根据自身条件确定,建议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
患病人群、肥胖人群、体弱人群等特殊人群,请参考文中“特殊人群健走注意事项”,并遵照专业人员建议制定健走或健身计划。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精彩!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