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的饮食治疗原则
(一)营养因素对高血压的影响
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我国约有几十万人血压高于正常范围。高血压发病率城市高于农村,北方高于南方,并有随年龄而增高的趋势。一些研究还提示高血压与食盐摄入较高、肥胖、某些营养成分、遗传、职业、环境等因素有关,许多营养因素,如热能的摄入、食盐的摄入,以及膳食中钾、镉、锌、饱和脂肪酸、胆固醇的含量与高血压的发病有关。
1.食盐的摄入与高血压
流行病学和临床观察均提示食盐摄入量与高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高钠摄入可使血压升高,而低钠饮食可降低血压。经调查发现,不少第一期高血压患音,只需中度限制钠盐摄入即可使血压下降至正常范围。钠盐摄入量高时,血浆容积增加,流经心脏和组织的血流量增多,周围小动脉血管壁出现钠及水分潴留,合并小动脉的收缩和痉挛,血流阻力增强,从而导致高血压发生。
2.钾盐与高血压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尿钾含量与血压呈负相关。钾盐可缓冲高钠的有害影响,促进钠排出,有利降压。如钾摄入不足容易促使有遗传背景者发生高血压,限定盐的同时摄入高钾食物,有恒定降压作用。故膳食中高钾低钠饮食对预防高血压十分有益。
3.钙与高血压
流行病学调查认为,钙具有明显可靠的降压作用,钙摄入量与血压呈负相关,故高血压病人应提高膳食中钙的摄入量。
4.矿物质及水质硬度与高血压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软水地区居民中高血压发病率高于硬水地区。而水的硬度主要赖于钙与镁离子。水含镁量也与高血压及高血压心脏病率呈负相关。又据研究,饮水中钢含量增高则可引起血压升高。故应注意膳食中钙、镁矿物质的摄入。
(二)高血压症的饮食治疗原则
防止高血压症是防治心血管病的关键,其中饮食营养是重要环节之一。高血压病的饮食治疗原则是:低钠盐,低热能,低脂肪(尤其是动物脂肪),低胆固醇,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
1.限制食盐摄入量
膳食中宜采用低盐饮食,限制食盐的摄入量。具体方法要根据病情的轻重程度来定:(1)凡有轻度高血压或有高血压病家族史者,其每日食盐量应低于6克或相当于30毫升的酱油,少食咸菜及腌制食品。(2)对血压较高或合并心力衰竭、浮肿的重症高血压者,要严格限制食盐的摄入量,每日食盐2克左右或相当于5~10毫升的酱油。膳食以少盐清淡为主,限制一切含钠盐多的食品,如腌制肉食、咸鱼、咸蛋、咸菜及加入碱或发酵粉等制成的面食。
2.控制总热能摄入
肥胖是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而肥胖的主要原因是热能摄入过量造成的。体内多余的热能转化为脂肪贮存于皮下及身体各组织中,从而导致肥胖。故控制总热能的摄入,降低体重,防止肥胖是预防高血压之根本。一般病人可维持热能平衡;对肥胖或超重者,限制热能摄入和减肥,使达到并维持于理想体重范围。每日热能供给般控制在千卡左右为宜。减少碳水化物的含量,少食含糖类的食品,如糖果、甜点心等,因为过量的糖类可使血脂升高,促进血管硬化。
3.适当减少脂肪摄入
脂肪产生的热量高,高脂膳食可使人发胖,故膳食中脂肪供热应为总热能的25%左右。除控制总脂肪量摄取外,尤应少吃动物脂肪及高胆固醇食物。胆固醇摄入应控制在每日毫克以下,动物性脂肪含饱和脂肪酸较多,可使血胆固醇升高,增加高血压病及心、脑血管病变的发病率;而植物性脂肪含不饱和脂肪酸较多,能延长血小板凝集时间,抑制血栓形成。所以应多食用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花生油、玉米油、芝麻油,它们富含人体所需的必需脂肪酸。此外,鱼类、脱脂奶类、纯瘦肉类亦是最佳食品,而对于猪油、牛油、肥肉、动物内脏、蛋黄及贝类等食物,则应尽量少食用。
4.其他
蛋白质是机体生长发育和组织修复更新的物质基础。高血压患者,一般不必严格限制蛋白质摄入量(有慢性肾功能不全者除外)。动物蛋白质可选用鱼类、鸡类、瘦肉类及低脂奶类;一些植物性蛋白质对心血管病亦有保护作用,可多食用豆类及其制品,如豆浆、豆腐、黄豆、红小豆等。一般正常膳食蛋白质每日每公斤体重1.0~1.2克就能达到正氮平衡,每日供给量为60~75克。另外,膳食中还应多选用绿叶蔬菜及新鲜水果。研究发现,在高血压患者中,血液中维生素C含量高者,其血压较低。蔬菜类食物含钾也很丰富,如油菜、莴笋、韭菜、洋葱、芹菜、蘑菇、芋头、山药等,含钾量都较高。水果类中的桔子、大枣、柑橙、苹果、葡萄、山楂、柠檬及野果类的猕猴桃、酸枣、刺梨、番石榴等,对高血压患者也很有好处。同时还要多选用含钙丰富、易于吸收的食物,如奶类、豆类、海带、海菜、虾皮、紫菜、芝麻酱等。除增加上述食物外,高血压病人还应戒烟、戒酒,不喝特殊的饮料,忌用刺激性强的调味品,强烈的刺激可使血管收缩,影响心率和血压。还有,饮食要定时定量,不得暴饮暴食,要少食多餐,晚餐要清淡易消化。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