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高血压 > 高血压病因

首冠60周年见证者徐子建一生两度成球痴

徐子建北京鲜花盛开影业公司董事长,20世纪60年代,在“国球热”的影响下,从一个狂热的球迷,发展成一名乒乓球业余爱好者,直至今日仍然活跃在业余乒乓球圈。文/孟雁松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正处在一个火红的时代,乒乓球亦如是。容国团年世乒赛夺冠后,乒乓球在国内迎来了空前的热度,“国球”的冠冕便是从那时候起戴在了乒乓的头顶。像很多那个年代的孩子一样,徐子建也是从中国体育第一个世界冠军开始才认识了乒乓球。从每天放学去看国家队训练,到自己拿起了球拍,和小小银球这一结缘,便“走火入魔”了一辈子。中国首冠的魔力中国首冠带来的乒乓热,在徐子建这里有个近水楼台的便利,他的家住在工人体育场旁边,而那时候国家队就在工体训练。对乒乓球着了迷的徐子建课余饭后的时间都贡献给了工体,绕过遍布着芦苇的水塘,到没有围栏的工体6、7、8、9号看台下面的球室里看国家队训练,给容国团、徐寅生、庄则栋们捡球,成了他每天最开心的事。若是今天的国家队训练也向球迷开放,狂热的粉丝恐怕早就围住队员求签名合影了,但当时正在上初中的徐子建却完全没有这个念头,时至今日,令他记忆犹新的仍然是每一名队员的技术特点、战术打法,甚至面部表情。容国团瘦削文雅,技术全面;徐寅生长拉短吊,举重若轻;李富荣拉球轻重结合;庄则栋打削球板板狠扣;姜永宁沉默寡言,但展示直板削球时脸上却有一点点得意......回忆往事,徐子建如数家珍。徐子建的“走火入魔”不光是看球,他还在十三四岁的“高龄”拿起了球拍。那时候乒乓热席卷全国,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刚及球台高的孩子,都要打上几板。水泥或木头的球台,砖头搭的球网,回力鞋底粘的球拍,冬天时自制的棉布指套,无不承载了那个年代全民的乒乓热情。年少的徐子建算得上他们当中的佼佼者,考进了曾经走出庄则栋的少年宫,还在半年时间打进了团体主力。在被问到有没有梦想有朝一日也能成为专业运动员,去为国家争金夺银时,徐子建笑着摆摆手,不敢想,不敢想。但在少年时颇有天赋的他,却也几次感慨只怪自己入行太晚,没有练上童子功。徐子建(左)与张万金教练(中)和队友叶嘉麟家门口的世乒赛年4月,第26届世乒赛在北京举行,为此,工人体育场旁边盖起了工人体育馆,每支5元的红双喜球拍也上了市。对于这样一支价值自己大半个月伙食费的球拍,正打球打得上瘾的徐子建再次展现出了他的疯魔劲儿。在那个被自然灾害带来了恐怖饥荒的年代,外国运动员来国内比赛都吓得在行李里塞满了锅碗瓢盆和方便面,而正值青春期的徐子建竟然背着家里饿着肚子攒下了1斤粮票,换回了一支红双喜。这事后来让学校知道,徐子建还被班主任批评了一顿,说他破坏国家粮食政策。当然,饿过的肚子和挨过的批评都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很快,第26届世乒赛就在工体开幕了,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举办世界大赛,全国上下都在为此沸腾,徐子建自然不会例外。尽管赛场离家只有咫尺之遥,但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学生是买不到也买不起晚间档重要比赛门票的,只能买便宜很多的日场票去现场看球。不过让徐子建印象深刻的仍然是无缘亲临的决赛,在那个电视机还是奢侈品的年代,他和很多球迷一样,花5分钱聚到工人俱乐部看电视转播,庄则栋直取两分,徐寅生十二大板,容国团拿下决胜盘......那一次世乒赛,中国队摘下男子单打、女子单打和男子团体三项冠军,徐子建和举国上下一起沉浸在狂欢之中。那之后的5年,中国队以独特的打法接连夺冠,达到了历史上的第一个巅峰。那5年,也是刚参加工作的徐子建春风得意的5年,在中小企业乒乓球赛上夺冠,获批二级运动员;进入北京职工体校,在比赛中战胜北京青年队的专业运动员;在市体委每年一届的春节擂台赛上,连续两年守擂不输球;还曾经一度接到了部队球队的邀请......年春,守在电视机前观看第26届世乒赛的群众为中国队的胜利欢呼乒乓世界的空白年秋天的一场比赛成为这一切的转折点,那一次徐子建输给了北京少年队的一个小队员,这个沉重的打击让他重新审视了自己,他终于收起心爱的球拍,把全部的心思都投入到了厂子里的学习和工作中。也是在那一年,中国队力夺5冠的世乒赛之后,国内社会陷入动荡之中,后半个60年代,中国队再没有参加国际大赛,中国乒乓的历史上出现了短暂的空白。徐子建的乒乓空白期显然要长得多,此后30年,他从一个设备维修工,做到车间主任、总调度长,又在80年代的大潮中奋然“下海”办起霓虹灯厂。尽管球拍已经尘封,但乒乓球所给予的强健体魄、坚强意志和竞争精神却让徐子建受益良多。特别是在商海浮沉的10年中,徐子建坦言若不是多年的乒乓球功底积淀,他恐怕很难想像在遇到行业的激烈竞争,在遇到地痞流氓的骚扰时,自己竟可以斗智斗勇,游刃有余,让自己的企业成为北京霓虹灯制作行业绝对的领头羊。少年时期,痴迷乒乓球的徐子建考进北京市少年宫,接受更为正规的训练捡回来的挚爱30余年弹指一挥间,长期的打拼劳累和缺乏锻炼让徐子建付出了糖尿病和高血压的代价,年,他再次拿起球拍,却只用了20分钟就把自己累得“脸都绿了”。30年前的疯魔劲儿开始在徐子建身体里复苏,厂里的库房改建成了球室,老教练张万金送给他一块曾经征战过第26届世乒赛的珍贵球拍,曾经的球友、如今的资深教练在电话里给他讲解新技术,学球笔记写满了三个本子......已经年过半百的徐子建仿佛又看到了当年的自己,他开始组队参加业余比赛,成为业余运动健将;他开始牵头组织中老年球友联谊会,每月的比赛不收一分报名费,只为志同道合者相聚切磋;他也开始涉足乒乓摄影,为球友拍了上千张照片,成为朋友圈里著名的“头像作者”。如今的徐子建年逾花甲,打球不再看重成绩,以球会友是最大的幸福,而强身健体亦然。年,徐子建因心脏不舒服入院,查出心脏主动脉狭窄,他没有接受放支架或搭桥的建议,而是先后咨询了两位专家,专家们的观点让徐子建备感欣慰——因为多年的乒乓球运动让他的侧支血管供血充足,可以很大程度上代替主动脉的工作,所以手术是完全可以不必做的。从那至今,乒乓球更是成了徐子建康复治疗的手段,但需降低运动强度,他自己摸索出了一套“快攻慢打”的手法,把打球变成了单一的有氧运动。后来每年一次的体检,各项指标都令人满意,这让徐子建很是欣慰。从乒乓球中受益良多的徐子建最近却为年国乒丢的几冠陷入沉思,这使得他不禁又想起了上世纪60年代中国乒乓球第一次走上巅峰时的场景,他说当年的教练有三大法宝:一是擅于模仿,比如薛伟初等国手学习动作怪怪的弧圈球;二是重视统计学,比如把击球速度与胜负之间的关系写成了严谨的论文;三是学会“藏起来”,让奇兵不露面,给对手以恐惧感。徐子建心想这些曾经振兴过中国乒乓球的方法或许能在60年后再度派上用场,比如“克星”许昕是不是要好好地藏一藏,让少年得志的张本智和也知道一下,东京奥运会上,他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对手。

转载请注明:http://www.ekgqq.com/gxyby/139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