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高血压 > 高血压诊断

高血压常见认识误区一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当前,我国心脑血管疾病中70%的脑卒中和50%的心肌梗死与高血压有关,因此,控制高血压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切入点。患者教育是高血压防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本期我们将一起发现高血压诊治常见误区,拨乱反正,深入了解任重而道远的生活方式干预及家属共同教育的重要性,以及老年高血压的用药原则。

误区1“老年人血压高点儿没关系”

不少人误以为随着年龄增长,血压随之增高是一种生理现象;认为年龄越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相应越高,这一错误认识在老年人群中尤为突出。美国预防、检测、评估和治疗高血压委员会(JNC)8位专家组成员发布的报告《成人高血压管理指南》明确指出成人高血压诊断标准均为/90mmHg。超过60岁的一般人群中,在收缩压(俗称,高压)≥mmHg和(或)舒张压(俗称,低压)≥90mmHg时,起始药物治疗,而目标是将血压降至收缩压mmHg和舒张压90mmHg。伴糖尿病和肾病者,血压控制要求更严格,无论年龄大小,目标都是低于/90mmHg。

误区2“输液治疗高血压

很多患者都想依靠输几天液降压,这是不正确的。除了高血压急症这类严重情况,需要静脉给药降压治疗外,一般的高血压是不需要输液治疗的。有的患者认为输液能活血化瘀,改善循环,预防血栓,其实短暂输液对长期预防血栓是没有意义的。

误区3“保健品能治高血压”

许多患者认为西药不良反应多,不愿意长期服用,而希望用非药物方法完全代替药物治疗。目前,全世界尚没有哪一种保健品、仪器、药物能够根治高血压。如果有,医院一定会及时出现,而不会以偏方形式在民间出现。

误区4“没有症状,血压就不高,更不需要治疗”

世界卫生组织称高血压为“无声杀手”,大部分高血压患者是没有症状的。但高血压患者无论有无不适,都容易发生脑卒中、心脏病或肾功能不全。治疗高血压重要的是控制血压,以减少高血压对心、脑、肾和血管等重要靶器官的影响。建议年龄18岁、无高血压病史的成年人,每2年测1次血压;35岁以上每年测1次;对易患人群(血压在~/85~89mmHg、肥胖、有高血压家族史者),每6个月测量1次血压。一旦发现高血压,及时就诊、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减肥和服药。

误区5“血压降得越低,对身体损害越小”

血压并不是越低越好,即过度降压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可能会引起心脏和大脑等重要脏器缺血。JNC8《成人高血压管理指南》建议小于60岁的普通高血压患者,在生活方式改善的基础上启动药物降压的界值是/90mmHg,降压目标也是小于/90mmHg;反对盲目过度降压,尤其是那些降压后存在乏力、头晕等低血压症状的老年患者。

误区6“血压降得越快越好”

有些患者治病心切,常常擅自加倍服药或数药并用来降压,数天内血压大幅度下降,殊不知降压过快可导致大脑供血不足,出现头晕乏力,甚至诱发脑梗死等严重后果。《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指出,应根据病情在数周至数月内(而非数天)将血压逐渐降至目标水平。年轻、病程较短的高血压患者,降压速度可快一些;但老年人、病程较长或已有靶器官损害或并发症的患者,降压速度则应慢一些。

误区7“在医院比在家测血压更准”(家庭自测血压更重要)

许多患者认为,在医院里医生量的血压比较准,如果医生一个劲儿地问家里自测血压的情况,患者和家属常常会认为这个医生太懒、不负责任。其实血压是动态变化的,与身体所处的状态有关,每时每刻都可能是不一样的。诊室血压、家庭自测血压、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的数据都很重要,可以提供更多信息,相互补充。专家推荐在家中应用经国际标准化认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进行测量,不推荐腕式或手指式血压计。此外,无论在诊室或家中测量血压,均应保持安静坐位休息5分钟以上,排空大小便,避免聊天、吸烟、情绪激动等。

(未完待续)

联系我们:--

扫码识别中心保健医生









































中成药治疗白癜风
第一家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ekgqq.com/gxyzd/12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