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高血压 > 高血压症状

高血压心脏骤停如何预防健康和成功谁更重

在很多人眼中,有高血压,是一种再“普通”不过的现象了。没有出现头痛头晕之前,鲜少会被真正重视。可就是这样一种常见的疾病,却能在顷刻间让人生境遇急速反转。

医院近日收治了一名35岁的男子马某,其父母均有高血压病,而他本人患上高血压病已有五、六年,因为没有重视,从未规律服药。结果在劳作时突发脑出血陷入昏迷。经过该院医护人员的全力救治,虽脱离了生命危险,但后续还需要很漫长的康复治疗过程,失去家里唯一的劳动力,对这个普通的家庭来说将是巨大的负担。

“身体健康”的他突然偏瘫昏迷

事发当天,小马像往常一样在自己经营的小餐馆忙碌。他的妻子回忆,当时小马说自己头很痛,刚准备坐下休息,便突然向右倒地、呕吐,继而神志不清。将小马送到医院急诊时,他已经陷入昏迷。

急诊接诊后立即开通绿色通道实施抢救。小马入院时血压达/mmHg,右侧肢体偏瘫,急查头颅CT发现左脑有较大面积出血。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许爱刚紧急会诊后,考虑脑出血急诊手术指征明确,在获得家属的同意后,小马被推入了手术室。

经过近4个小时的急诊手术,小马脑内血肿在显微镜微创手术下被彻底清除,重要血管及脑组织未受到手术的损伤。术后转至ICU监护,经过控制血压、降颅压、保护脑组织等治疗后,生命体征才逐渐平稳。目前,小马已经苏醒,偏瘫也有减轻,但仍无法自理,后续还需要经过漫长的康复治疗。

脑出血元凶原来是被忽视的高血压

医学专家表示,患者有明显的高血压家族史,且体型肥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风险人群。“可能是因为觉得自己年轻,没有把高血压当回事,服药不规律,血压控制比较差。加上他平时经营小餐馆,劳动强度比较大。血压高加上劳累,就引发了这次脑出血。”

专家提示,高血压性脑出血是高血压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常发生在50到70岁,但日趋年轻化。高血压病易导致脑内小动脉发生病理性变化,当情绪激动、过度脑力与体力劳动,或其他因素引起血压剧烈升高时,就会导致已病变的脑血管破裂出血,危及生命。“高血压患者一定要注意规律服药,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避免情绪激动,尤其是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群更应重视。另外,秋冬交替时,脑出血高发,有高血压的人群要避免温差过大引起的血压波动,尽量晚出门、早回家。”

记住脑出血急救措施关键时刻能救命

秋冬换季后,医院急诊科接诊的脑出血患者数量激增,急诊科主治医师祁玮表示,脑出血发作以后是和死神在比速度,这个时候丝毫错误的判断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临床上遇到很多家庭,在家人突发脑出血时不知道应该如何施救,错过了最佳救治时间;或者采用了错误的施救方法,造成不必要的二次伤害。所以了解一些脑出血院前急救常识非常重要。

祁玮医师提醒,脑出血症状一般比较典型:突然出现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迅速出现偏瘫、失语等症状,继而出现进行性意识障碍或昏迷。这时很多患者家属都会非常紧张,但这个时候一定要记住以下几点:

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将患者送往最近的、医院,不要盲目舍近求远,这样很容易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当急救车到达前,千万不要粗暴搬动患者或者试图摇动唤醒患者,避免加速血管的破裂,加重脑出血病情。

尽量让脑出血患者“就近侧卧”,将患者的头偏向一侧,这样可让患者气管通畅,防止血液或者呕吐物吸入呼吸道。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用冷毛巾覆盖患者头部,帮助头部物理降温,使头部血管收缩,减少脑部出血,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不要自行给患者喂水、喂药,避免水或药进入气道引起窒息。

心脏骤停如何预防?

球王马拉多纳因心脏骤停去世,享年60岁。

猝死频发生还率却极低

医院一项研究显示,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的总数超过50万人。这个数字可能仍然在快速增长。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肥胖、吸烟、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血管危险因素广泛流行,冠心病为首的心血管病发病率增长,心源性猝死发生率也会相应增加。

二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模式的改变和心理压力增加,而自主神经失衡在恶性心律失常发生中扮演重要角色,诱发了心脏病乃至心源性猝死。

猝死频发,但生还率却极低。我国院外猝死生还者不足1%,远远低于美国的12%。已发生心脏骤停者的救治,包括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都是一个社会救治工程,我们称之为生存链,在救治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掉链子”,一旦有任何一个环节脱节,生命就可能逝去。

生存链主要包括第一目击者能迅速施救,包括呼叫急救人员、现场心肺复苏和使用猝死的“灭火器”——体外自动除颤器(AED),急救人员医院内的高级心肺复苏。

为何“正常人”也可发生意外

虽然在发生意外后,80%的人都能发现冠心病的证据。但相当一部分人在生前是“正常人”,看起来没什么问题,没有冠心病症状,医院被诊断为冠心病。

为什么这些看起来好好的人,突然就不行了呢?

冠状动脉狭窄或完全堵塞后,心脏表现为心肌缺血或坏死才会有症状,表现为胸闷、胸痛或胸口不适。一般来讲,狭窄的严重程度要在70%以上,才会有症状。

但研究发现,在发生心肌梗死时,68%的人在发病时冠状动脉狭窄不足50%,这些人在发病之前不会有症状。

很多中青年人虽然有动脉粥样硬化,但还没有达到狭窄非常严重的地步。可是,斑块表面的纤维帽一旦破裂,此处马上会有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加重狭窄,甚至使冠状动脉完全闭塞,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甚至发生猝死。

事实上,这种急性冠心病发作不取决于狭窄程度,而取决于纤维帽是否稳定。纤维帽就是冠状动脉狭窄处上面的那层膜,膜下面是斑块,其实就是动脉粥样硬化。膜是否稳定,决定了患者是否发生心肌梗死或者猝死。膜越薄,就越容易破裂。

一旦纤维帽破裂,就会出现心肌坏死,之后可能发生致命性的心律失常,比如室颤。这时心脏跳动的节律完全紊乱,心脏失去了射血功能。

“现在医疗条件好了,到医院不用开刀,放个支架就好了,再严重点可以做搭桥啊。”不少人会抱着这样的想法。殊不知,很多人可能根本就没有机会放支架。

“身心疲惫”的人群要小心

为什么很多工作负荷大、生活压力大、长期劳累的人群发生猝死和心梗的风险较高?这就涉及交感神经过度激活的问题。

听起来比较复杂,其实说白了就是让人兴奋的神经活动比较活跃,而让人休息的神经活动较弱,也就是自主神经失衡,包括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和迷走神经功能低下与障碍。其长期存在时有可能发生心源性猝死。

长期压力大、敌意情绪、吸烟、睡眠不足、不健康饮食、体力活动不足等情况也都会增加交感神经兴奋。研究发现,与猝死有关的最主要因素为情绪激动(26%)和劳累(25%),其次为饮酒和过饱。

一般情况下,心率快、肥胖和血压高的人,存在一定的交感神经过度激活状态。有这些情况的年轻人,特别需要注意。

有研究发现,每天感到身心疲惫的人发生心梗或猝死的危险较高,其预测急性心梗的价值高于血压和吸烟等传统的危险因素。身心疲惫也包括慢性疲劳、易怒和沮丧等。

根据我们进行的急性心肌梗死研究,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的因素主要是劳累,其次是过度的不良生活方式(比如熬夜打麻将等)、大量饮酒、情绪激动等。

“身心疲惫”其实就是我们的身体出现了问题。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每个人都承受了很大的压力,睡眠减少,容易过度疲劳,每个人都应调整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节奏,预防严重的心血管事件。

积极身体活动、充足的睡眠、减肥、戒烟、减轻压力和冥想等可减轻交感神经过度兴奋。

最近国内的一些高危行业频频爆出类似的悲催事件,如互联网、金融等,最近就有某知名基金经理猝死的讣告。

心脏猝死并非“不可预料”

以往认为,心脏猝死都是“猝不及防”的。但研究发现并非如此。

德国一项研究发现,四分之三的猝死发作前有心绞痛或呼吸困难。还有研究发现,三分之二的心脏猝死发作前,心绞痛或呼吸困难持续时间可超过1小时,发生无脉性电活动之前的症状可持续20分钟,室颤之前的症状可达30分钟。美国另一项研究则发现,半数猝死患者有先兆症状,但仅21%呼叫了救护车。

知晓心脏猝死的预警症状,就有救治的窗口,这是一个预防猝死的关键环节。

猝死前或心梗的症状常被忽视。最重要的症状是比较严重的胸痛或胸闷,并伴有大汗。胸痛的部位可能是前胸、后背、下颌、胸骨后、上腹部、剑突下、后背等部位。可以是持续性,也可能是间断性,性质可以是压榨性、烧灼样、憋闷,有时难以忍受,有濒死感或恐惧感。

如果伴有面色大汗、苍白、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更有可能是心梗或猝死前兆。

以上这些症状其实也是心脏骤停的预警症状,是救治的一个窗口,医院,生存的机会就大大增加。但实际上,中国心梗患者仅有15%左右呼叫救护车就诊。因此,知晓心脏猝死的预警症状,就有救治的机会,这比普及心肺复苏还要重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ekgqq.com/gxyzz/114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