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该避免忽略高血压病因,42岁的她确
尿毒症是怎么形成?多想一步,多救一命
她4年前无意中发现高血压,当时血压/mmHg。她以为就是普通的高血压,所以也没有做检查,就自行服用降压药。但是,服药后血压并没有降到正常,不过她没在意,也没深究是什么原因。
上个月单位组织全面体检,结果发现血压/mmHg(服药治疗期间),而且有贫血、蛋白尿、血尿、血肌酐和尿素氮明显升高,再复查还是相似的结果,做尿蛋白定量2.2g/d,于是来诊。
她同时有高血压、蛋白尿、血肌酐升高,最大的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慢性肾小球肾炎,二是高血压性肾脏病。
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肾炎,是原发于肾脏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蛋白尿、血尿、高血压,统称“肾炎综合征”。也就是说,肾炎引起蛋白尿、血尿和高血压。
长期高血压也引起肾损害,称高血压性肾脏病。先有高血压,高血压引起蛋白尿和血肌酐升高。
一般来说,慢性肾炎的高血压、蛋白尿和血尿同时出现,或者蛋白尿早于高血压。尿蛋白定量常常超过1g/d,血压非常高,难以控制。而且一些类型的肾炎肾功能恶化比较快,如果治疗不及时,个别类型的肾炎几年之内就发展到尿毒症。
高血压大多40岁以后出现,如果不及时控制,10年左右出现微量蛋白尿和血肌酐升高,蛋白尿明显晚于高血压出现,而且高血压性肾脏病尿蛋白定量一般不超过1g/d。
不是所有的血压高都是一样的,也不是所有的高血压都是原发性高血压,许多高血压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
肾脏受损后会引起高血压,称肾性高血压,特点是高血压的同时有蛋白尿,而且血压难以控制。
她的病史不清,无法判断高血压和蛋白尿的出现顺序。但是,她的尿蛋白定量较高,肾功能恶化较快,分析应该是慢性肾小球肾炎。
此外,她38岁时发现高血压。一位女士,不抽烟、不喝酒,生活方式相对同龄男性来说比较健康,原发性高血压的可能性相对较小。而且高血压4年就发展到尿毒症,高血压性肾脏病的可能性更是较小。
据此分析,她4年前的高血压就是肾性高血压,先有肾脏病,后出现的高血压,但遗憾的是,她没有进行任何检查。
其实,别说一位年轻的女性发现高血压应该查原因,就是40岁以下的男性发现高血压,也有查是否存在导致高血压的疾病,比如说肾脏病、肾血管疾病和肾上腺疾病等。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版》明确建议,发现高血压后要评估靶器官的损害程度,其中对肾脏的评估是这样描述的:肾脏损害主要表现为血清肌酐升高、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降低,或尿白蛋白排出量增加。微量白蛋白尿已被证实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高血压患者,尤其合并糖尿病时,应定期检查尿白蛋白排泄量,监测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量或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如果这位女士,发医院就诊,接受医生的建议,哪怕做一个非常简单而且廉价的尿常规,也不至于漏掉肾脏病的诊断。
如果慢性肾病早发现、早治疗,控制病因,控制高血压,肯定不会发展到这一步。养病养成尿毒症。
高血压患者健康提示:
长期服用降压药,副作用大!
降压药避免不了脑梗、中风等风险大部分药物基本作用原理——
通过扩张血管,从而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
对于钙离子拮抗剂:
常见的不良反应
包括头痛、面部潮红、脚踝部水肿、心跳加快、牙龈增生等。对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干咳,其他的不良反应有低血压,个别过敏体质的人群会偶发严重的过敏反应,如嘴肿、喉咙发紧、血管神经性水肿、皮疹等。
对于利尿剂,噻唪类利尿剂:
主要副作用
是低血钾和高尿酸,保钾利尿剂阿米洛利主要会造成高血钾,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內酯可引起男性乳房发育等不良反应。
对于β受体阻滞剂:
常见的不良反应
有疲乏、肢体冷感、激动不安、胃肠不适、心动过缓等,还可以影响糖、脂代谢。
药物治疗缺陷
不能随意停药,否则血压就会反弹。只有按时按量长期服用才有效。
不能随意停药,否则血压就会反弹。
同时体内脏器会出现很严重的再灌注损伤!
高血压要终身服药吗?
这是非常错误的认知!!!很多有高血压的人都听过一句话,就是“高血压药经常吃,甚至终身服用。”这是非常错误的认知。
有些高血压是暂时的,如果了解血压上升的原因,并能够很好地采取措施,血压就有可能恢复。但是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服用降压药,那么我们会一直依赖药品和医生,因此,我们必须慎重地决定到底服不服用降压药。
小编推荐:
高血压食养调理专向食品寿延生摆脱高血压不是梦看看这些高血压康复患者怎么说:
这是一个20年高血压患者,高血压三级重度高危病人,使用寿延生前血压高压-,低压-,因为高血压住院抢救过几次,被医药下了两次病危通知书。下肢浮肿、头晕眼花、视力出现断片,8月25号开始服用寿延生,第一天三片、第二天起服用2片两天血压下来达左右,三天血压正常!服用寿延生8天消肿,20天头不晕眼不花了。
更多推荐悔!30多岁的他先高血压后尿毒症,只因……气温骤降,心血管疾病高发,这几个危险时刻请注意!为何冬季心血管疾病高发呢?为什么大部分高血压患者,都会不同程度的患上冠心病?高血压突然变正常了,可能更危险!医生忠告:这几类人群尤其要注意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