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高血压 > 高血压症状

首个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发布,13

11月13日,首个《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发布,把高血压的诊断界值下调,由原来的/90mmHg,下调至现在的/80mmHg。也就是说,收缩压≥mmHg或/和舒张压≥80mmHg就可以诊断为高血压。

根据这个标准,我国的高血压人群由原来统计的2.45亿人,猛增到5亿人,大约1/3的人都有高血压,成年人中一半以上都是高血压患者。

这个指南的更新,让很多人产生了焦虑。如果一个诊断标准让一半以上的人都成了“病人”,是真的病了还是诊断的标准有问题?

标准的更新除了造成一定的焦虑恐慌之外,确实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其实,这个标准早在数年前,西方国家的高血压指南就已经采用了/80mmHg作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有资料研究表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血压有直接的关系,当血压在/80毫米汞柱以下时,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较低。

我国40岁以下青年人群中,高压在~毫米汞柱,低压在80~89毫米汞柱这部分人群中,中风的风险明显增加,尤其是脑出血风险明显增加。因此调整这个诊断标准,对于预防中风有重大意义。指南调整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倡“预防为主,早防早治”的理念,对高血压控制采取了更加积极的态度。

那么,肯定有不少人关心,我目前血压在新划定的范围内,虽然大于/80mmHg,但还没有突破/90mmHg的老的标准,这部分人到底要不要吃药呢?

专家指出,新标准的设立,并不是要求只要高血压就要吃药。

大家知道,高血压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病”,血压之所以升高,是因为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比如精神压力大,不运动,高盐高脂肪饮食,熬夜失眠等多种因素引起的“综合征”。那么,当发现血压升高的时候,就需要提醒自己,改变现有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减少高血压形成的土壤。

因此,当血压在/90mmHg以下时,可以暂时不吃药,调整生活方式,经常测量血压水平,如果控制不佳,一旦超过/90mmHg以上,按照指南要求,需要进行药物治疗。

但对于血压≥/80mmHg且伴临床合并症或靶器官损害或≥3种危险因素者亦应启动药物治疗。也就是说,如果高血压合并了冠心病、中风等,或者出现了心脏、脑血管、肾脏的功能损害,或者有上述的危险因素超过3个以上,按照要求,还是建议药物治疗,把血压控制在/80mmHg更加安全。



转载请注明:http://www.ekgqq.com/gxyzz/151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