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高到多少,会诱发脑出血医生给出警戒
王老伯,今年已经68岁,他患有高血压七八年了。他自觉没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因此并不按时服药,也在饮食上毫不忌口。他时常背着老伴儿偷偷喝酒,和一帮好友外出享受美食,生活看起来过得很潇洒。
然而,有一天早晨,他在散步时突然晕倒,整个人失去了意识。幸好,路过的行人及时拨打急救电话,医院。医生的检查结果发现他患有脑出血,主要是由于高血压未能得到有效控制诱发的。幸运的是,得益于及时的抢救,王老伯手术后康复良好,没有留下严重的后遗症。自那以后,他再也不敢轻视药物治疗。
01高血压患者离脑出血有多远呢?
脑出血在45岁至60岁的人群中较为常见,而且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即便是年轻人,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成为脑出血的患者,脑出血的急性期病死率甚至可达30%-40%。
据统计,从年到年间,45岁以下人群的脑出血发病率从3.7%上升到了38.5%。
脑出血通常是由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大多数情况是由于高血压引起的小动脉硬化导致的。高血压是引发脑出血最常见的因素之一,超过一半的脑出血与高血压有关。
人体脑血管壁本身就很薄,而高血压患者的脑血管壁更加脆弱。一旦血压突然升高,就可能导致脑小动脉破裂,从而引发脑出血。此外,用力排便、寒冷的天气、过于激动的情绪以及屏气动作等也可能导致血管硬化、破裂,引发脑出血。因此,预防脑出血关键在于有效控制血压。
那么,血压升高到多少时可能引发脑出血呢?医生给出“警戒值”
医生表示,受个体差异和动脉硬化程度的影响,有些人即便血压突然升至/mmHg,也可能发生出血风险;而有些人即便血压升至/mmHg,也不一定发生出血。一般而言,当血压升至/mmHg时,就达到了“临界点”,此时脑出血的风险会明显升高,应该尽早就医干预和治疗。
02脑出血发病迅猛,如何尽早“抓住”发病信号?
脑出血是一种发病急、进展迅猛的疾病,其症状通常在几分钟或几个小时内达到高峰。了解脑出血的一些典型征兆对及时干预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需要引起重视的症状。
剧烈头晕头疼:突然感觉到剧烈的头晕和头疼,伴随着身边天旋地转的感觉,甚至可能导致晕倒。这种头痛可能短暂发作几次,也可能反复出现,是脑出血可能来临的信号之一。
口歪失语:突然口歪、流口水、吐字不清或者无法正常说话,甚至听不懂别人说什么,都是需要引起重视的症状。这可能是脑出血的早期预警信号之一。
视力模糊:突然出现视力模糊,经过一段时间可能自行恢复,但也可能伴随着偏盲或瞳孔异常。这也是脑出血可能的症状之一。
意识障碍:突然出现情绪变化,如沉默、少言、精神萎靡、嗜睡、行动迟缓,或者相反地变得激动兴奋,甚至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这可能与脑出血影响主管精神功能区域有关。
全身症状:除了上述症状外,突然出现虚汗、胸闷、跌倒、行动不便、呕吐、全身疲倦等症状,可能表明脑出血导致自主神经功能出现障碍。
03预防脑出血,不只是要控血压
预防脑出血不仅仅是要控制血压,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首先,定期监测血压、控制血压是至关重要的。保持血压在/90mmHg以下,特别是对于高血压患者,要定期监测血压,并按时服用药物。自行随意服药可能导致血压控制不理想,增加脑出血的风险。
同时,饮食方面也需注意。多食用新鲜的蔬果和富含Ω-3脂肪酸的鱼类,减少摄入高脂肪的动物内脏等食物。避免用力排便,并养成规律的排便习惯,有助于预防脑出血。
在冬季,高血压患者更应注意保暖。冷季是脑出血高发季节,低温可能导致血管收缩,增加脑出血的风险。
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包括规律的作息。保证每天7-8小时的充足睡眠,劳逸结合,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平衡。
另外,适当的运动也是关键。定期锻炼有助于控制体重,改善血管功能,对于高血压患者尤其重要。
总体而言,高血压患者需要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