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指南,谈高血压联合治疗策略
季晓平教授
ESC指南内容更接地气季晓平教授介绍,近年来,美国指南较传统指南有较大改变,譬如高血压指南只是针对3个问题,未涉及其他方面,相对而言有一定局限性。与美国指南更为强调循证证据相比,ESC相应指南的更新包括治疗途径等都比较实际,可能更为全面,也更接地气,更能为中国医生所接受。
高血压初始联合治疗:大大提高达标率,增加依从性
一项起始采用联合降压治疗的大规模研究显示,联合治疗策略可以实现超过70%的血压达标率。季晓平教授指出,如此高的达标率是以往其他所有高血压试验所未曾达到过的,这也证实了初始联合治疗的优势,即显著降低血压,大大提高血压控制的达标率。同时,这种策略因可以使患者血压快速达标,也有利于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而依从性差正是中国目前血压控制难以达标的重要原因之一。联合治疗还可能因为机制方面的不同而减少副作用的发生,这对增加依从性也是有利的。另外,我国绝大部分高血压患者都需要联合治疗才能使血压达标,单药治疗能达标的患者比例很小,可以说联合治疗在高血压控制中是最为重要的策略。
降压药物联合原则:降压效果1+1≥2,副作用减少
在降压药物联合方面,目前美国指南推荐了4种联合方案,欧洲指南推荐了5种,中国指南则推荐6种,较欧洲指南增加了钙拮抗剂(CCB)和β受体阻滞剂的联合方案,季晓平教授肯定了中国指南的推荐。
季教授指出,降压药物联合的原则,首先是两种药物降压效果要1+1≥2,其次是副作用要相互抵消。临床试验已经证实,在临床实践中,降压强度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排第一位,即降压是硬道理。无论单药还是联合,关键都在于降压治疗的强度。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CCB是一种很好的组合,是众多指南一致推荐的优选策略,有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在临床实践中也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在ARB类药物中,奥美沙坦是降压作用相对较强的一种。
此外,CCB常见踝部水肿的副作用,踝部水肿是由于毛细血管前小动脉扩张,致使毛细血管压力增高,从而加速血管内液体渗出所致,对这种渗出,用利尿剂的效果并不好,而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抑制剂可以扩张毛细血管后小静脉,降低毛细血管压力,因此这两种药物联合治疗可以减轻或消除CCB引起的下肢水肿或踝部水肿。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