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识高血压吗高血压的中西医诊断与治疗
高血压是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为主要特征(收缩压≥毫米汞柱,舒张压≥90毫米汞柱),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正常人的血压随内外环境变化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在整体人群,血压水平随年龄逐渐升高,以收缩压更为明显,但50岁后舒张压呈现下降趋势,脉压也随之加大。
高血压的病因
1.遗传因素
大约60%的半数高血压患者有家族史。目前认为是多基因遗传所致,30%~50%的高血压患者有遗传背景。
2.精神和环境因素
长期的精神紧张、激动、焦虑,受噪声或不良视觉刺激等因素也会引起高血压的发生。
3.年龄因素
发病率有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40岁以上者发病率高。
4.生活习惯因素
膳食结构不合理,如过多的钠盐、低钾饮食、大量饮酒、摄入过多的饱和脂肪酸均可使血压升高。吸烟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为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5.药物的影响
避孕药、激素、消炎止痛药等均可影响血压。
6.其他疾病的影响
肥胖、糖尿病、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甲状腺疾病、肾动脉狭窄、肾脏实质损害、肾上腺占位性病变、嗜铬细胞瘤、其他神经内分泌肿瘤等。
高血压的症状
早期可能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常见的是头晕、头痛、颈项板紧、疲劳、心悸等。仅仅会在劳累、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后发生血压升高,并在休息后恢复正常。随着病程延长,血压明显的持续升高,逐渐会出现各种症状。此时被称为缓进型高血压病。缓进型高血压病常见的临床症状有头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肢体麻木、夜尿增多、心悸、胸闷、乏力等。高血压的症状与血压水平有一定关联,多数症状在紧张或劳累后可加重,清晨活动后血压可迅速升高,出现清晨高血压,导致心脑血管事件多发生在清晨。
当血压突然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甚至会出现剧烈头痛、呕吐、心悸、眩晕等症状,严重时会发生神志不清、抽搐,这就属于急进型高血压和高血压危重症,多会在短期内发生严重的心、脑、肾等器官的损害和病变,如中风、心梗、肾衰等。症状与血压升高的水平并无一致的关系。
中医辨证高血压
高血压病属于中医眩晕、头痛等范畴。一般认为其本为肝肾阴虚,其标为肝阳上亢,临床上分为肝火亢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痰湿壅盛等型。中医认为“肝藏血”,“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归于肝”。人动时交感神经占优势,血压上升,人静时副交感神经占优势,血压下降。肝主动、主升、主上,属阳,故高血压病机属肝阳上亢。本组阴虚阳亢占40。
肝为将军之官,体阴而用阳,藏魂,主一身之里,与诸多脏腑、经络联系密切。故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不少高血压病的发生与发展与情志有关。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喜条达,恼怒忧思,精神长期紧张或抑郁都会影响肝的功能,使肝郁气滞.血脉痹阻,导致气滞血瘀。在诸多致病因素中瘀血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产物,且与其它致病因素密切相关。饮食失节,恣食肥甘,损伤脾胃,致湿浊内生,郁而化热,灼津生痰,阻遏经脉成瘀;或久病气虚,血行不畅成瘀;或七情损伤,肝气郁结,日久化火,耗伤阴血.旧不敛阳,阴阳失衡而致气血逆乱成瘀。
现代研究认为血瘀证是血脉不通、气血瘀阻而造成的各种病变。我们以定量指标作为血瘀证的标准对高血压病l期的研究表明:①高血压病Ⅱ期内部构成以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为多,符合中医”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的理论;②痰湿壅盛证与血瘀证关系最为密切。
中医认为痰湿和瘀血均为人体受某种致病囡素作用后所形成的病理产物,这些病理产物又能作为致病因素而引起多种病证。其中痰湿是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而瘀血则由气血失调导致血行不畅或血离经脉所酿成。痰之黏滞性质,必影响气血运行,由痰生瘀或夹瘀而病,而瘀血内阻.久必生痰,故有“痰瘀同源”、“痰瘀同病”的说法。痰湿证和血瘀证无论在发病机理、临床证候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故在高血压病1I期中医证型中痰湿壅盛证和血瘀证紧密相关。治应以健脾祛痰、活血化瘀为法,方可获效。
血瘀证是在多种内外致病因素作用下产生的一种高聚、高黏、高凝的病理状态。现代研究发现血褒证患者存在如微循环障碍、血液流变性异常、血流动力学障碍、血液凝固性增高或释放功能亢进等改变。病理检查有瘀血、供血不足及缺氧等征象。治疗上,中医的活血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改善微循环,改善血液流变性,降低血黏度,改善组织器官供氧,最终达到“化瘀”之目的。
高血压的预防
高血压是一种可防可控的疾病,对血压~/85~89mmHg正常高值阶段、超重/肥胖、长期高盐饮食、过量饮酒者应进行重点干预,定期健康体检,积极控制危险因素。
针对高血压患者,应定期随访和测量血压,尤其注意清晨血压的管理,积极治疗高血压(药物治疗与生活方式干预并举),减缓靶器官损害,预防心脑肾并发症的发生,降低致残率及死亡率。
治疗方药:平肝降龙汤加减治疗以上诸症
陈光献大夫
andaifu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