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高血压指南更新控制好血压你一
在全民开始养生的年代
人人谈癌色变
但其实
杀死中国人的头号杀手不是癌症
是心血管病
而心血管病死亡里
头号致死因素是常见的高血压
高血压
高血压是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为主要特征,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
今年5月6日国际高血压学会(ISH)发布了全球范围内适用的《ISH国际高血压实践指南》。那新的指南与旧指南相比,有哪些新的改变呢?
高血压定义更科学
新指南强调在连续多次重复测量后,诊室血压≥/90mmHg即可诊断为高血压。同时还强调了只有一次诊室血压高不能诊断高血压,通常需要1~4周内进行2~3次测量血压。
这与之前要求的不同日3次血压均高于/90mmHg相比,能更好地排除其他干扰因素。
给出不同状态下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对于家庭自测血压以≥/85mmHg为高血压标准;
如果测量动态血压,则以24小时血压平均值≥/80mmHg为高血压;
白天(或清醒状态)的平均值≥/85mmHg,亦或是夜晚(或睡眠状态)的平均值≥/70mmHg为高血压。
高血压分级只有两级
简化血压分级:高血压分为两级,取消3级高血压
在对高血压分级方面,新指南也进行了简化,取消了/mmHg以上为3级高血压的分级,只分为2级。
1级高血压:收缩压~mmHg,或舒张压90~99mmHg
2级高血压:收缩压≥mmHg,或舒张压≥mmHg
将原来的3级高血压合并为2级高血压,这也提醒大家只要高于/mmHg这个标准,其风险都是很高的。
简化危险分层:把高危与很高危合并,取消了很高危
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风险水平也取消了极高危级别,新指南只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3个级别。
危险因素包括
1.男性>55岁,女性>65岁
2.肥胖
3.血脂异常(总胆固醇≥6.19mmol/L)糖耐量受损(空腹血糖在6.1mmol/L~7.0mmol/L)
4.心血管疾病家族史、高血压家族史
5.早发性更年期
6.吸烟
不同年龄段的降压目标值不同
新指南指出:尽可能在3个月内达到降压目标,但不同年龄段,降压的目标值有所差异。
基本标准:血压至少降低20/10mmHg,最好是</90mmHg
最佳标准,总的来说<65岁患者,血压应控制在</80mmHg,同时不宜低于/70mmHg,新指南中的下限要求提示我们血压并不是越低越好。
对于>65岁的患者,血压根据情况,平均水平控制在</90mmHg,但应根据身体虚弱情况、独立生活能力和可耐受情况,考虑设定个体化血压目标。
生活方式干预
随着年纪的增长
血压的升高是正常现象
但实际上
高血压的成因十分复杂
和遗传、饮食、不健康的生活习惯等都有关系
最主要的还是早期预防和治疗
高血压患者应在饮食和生活习惯上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01
合理饮食,尤其注意低钠
应遵循低盐、低脂、低热量原则,并注意饮食结构合理搭配,多吃蔬菜水果。
少吃腌制的肉类、蔬菜。少用高钠的调料,比如酱油、蚝油、沙拉酱、番茄酱、汤料包;多用天然调味料,如葱、姜、蒜、胡椒、柠檬等。
也不要小看椒盐饼干、乳酪、海蟹、发酵粉、酵母等,这些食物中也有你意想不到的钠含量,所以在食用和使用时,一定要克制,再克制!
02
戒烟
香烟中的尼古丁会让中枢神经和交感神经兴奋,使心率加快,促使肾上腺释放大量儿茶酚胺,使心跳更快,收缩压和舒张压都会升高。
03
限酒或戒酒
大量数据表明,饮酒量与血压水平呈正性线性相关。尤其是中年人,更应该适量饮酒,最好是戒酒,因为饮酒对身体毫无益处。
04
坚持运动
早在年,美国高血压联合会议正式确立了运动疗法为高血压综合治疗的方法之一。每周至少五天,进行30分钟左右的有氧运动,包括步行、慢跑、打太极拳等,运动以中低强度为宜。
但是,重度高血压患者或者有心衰等并发症的人群,最好先控制病情,不要着急运动。
05
控制体重
肥胖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之一,研究发现超过正常体重25公斤的肥胖者,其收缩压可高于正常人1.33千帕(10毫米汞柱),舒张压高0.93千帕(7毫米汞柱)。
体重每减5公斤
血压可下降10~20毫米汞柱
体重减了,血压也降下来了
何乐而不为呢?
06
良好的睡眠习惯
如果晚上睡眠不好,交感神经不能得到较好地休息,甚至因为失眠引发焦虑,进而造成血压上升,容易形成不正常的血压变化规律,建议每天睡够8小时。
07
缓解压力、情绪稳定
工作、生活中压力比较大、精神比较紧张的情况下,身体会分泌儿茶酚胺,引起血管收缩,造成排血时阻力加大,引起血压升高。所以要学会自我缓解压力。
高血压病人应该避免情绪激动及过度紧张、焦虑,避免发脾气,维持情绪稳定,保持良好心情。
以上说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都是最基本的要求
能做到的话
对控制血压有莫大的好处
控制血压
最重要的还是
08
坚持用药
只有合理用药,才能有效减少心脑血管意外,防止高血压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
此外,服药期间切勿自行断药、换药或减药,应定期复查,根据医生建议调整用药。
还要记住,每天都应该监测血压哦~
本文参考资料
1.中华医学信息导报《ISH国际高血压实践指南解析与宁波实践分享》
2.医师报《ISH高血压指南发布:实行“基本标准”和“最佳标准”两种管理标准》
3.董一飞高血压学习组《中国高血压指南和ISH高血压指南对比》
4.医学界《高血压用药,这10个错误不能犯!》
5.丁香医生《用对这4招,降压药才不白吃,值得分享》
编辑:张盼盼
图:网络
温馨提示
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