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高血压 > 疾病后遗症

漫谈高血压患者的情志调养

高血压是常见的慢性病,是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心血管综合征”。年全球疾病负担调查结果显示,50%的心血管疾病是由高血压引起的[1],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的概率是正常血压者的7.76倍[2]。在我国40岁以上人群的死亡原因中,心脏病和脑血管病分别列为第一位和第三位,而总死亡的第一危险因素是高血压[3]。目前全世界成人中有高血压患者9.72亿;年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达18.8%,以此推算全国有高血压患者1.6亿以上,并且每年还以万人的速度递增[4]。高血压的发病虽与遗传因素、摄盐过多、形体肥胖、吸烟饮酒、嗜食肥甘等密切相关,但情志因素的影响对高血压病的产生、发展也至关重要。祖国医学十分重视情志对健康的影响,总结了很多理论和实践经验,对指导临床工作起了很大作用。在此,笔者就高血压患者的情志调养问题,进行一些探讨研究。

1关于情志调养的基本认识

情志活动是人在认识自身、接触他人及自然界事物的过程中,对自身、他人、事物所表现出的某种相应的反应。情志调养就是通过调摄精神情志达到防病治病效果的一种方式。《素问·气交变大论》:“有喜有怒,有忧有丧,有泽有燥,此象之常也。”比喻人的高兴、发怒、忧愁、悲伤等情志变化,就好像自然界有时下雨、有时干燥的天气变化一样,是一种正常的现象。《素问·天元纪大论》进一步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指出情志活动是由人体五脏藏精、化气生神,进而接受体内及外界刺激所产生的,是神动于内,情志显于外的表现。七情六欲,属于人类正常生理现象,正如《医醇剩义》所说:“喜、怒、忧、思、悲、恐、惊,人人共有之境。若当喜而喜,当怒而怒,当忧而忧,是即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也。此天下之至和,尚何伤之有。”由此可知,情志活动是人类对外界和体内刺激的保护性反应,在一定的范围内,它非但是无损于人体,反而是对人类身心健康有益的。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人的情志活动亦不例外。当内外界刺激使人体产生强烈或持久的情绪变化,超出了机体情志的调节、承受能力,必然会影响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出现气机运行障碍、脏腑功能紊乱、精血耗伤等病证。《素问·举痛论》中就有“喜怒不节则伤脏”的论述;《养性延命录》亦提出“喜怒无常,过之为害”之说;《医醇膹义》也发“惟未事而先意将迎,既去而尚多留恋,则无时不在喜怒忧思之境中,而此心无复有坦荡之日,虽欲不伤,庸可及乎?”的感慨。宋代提出“三因学说”的陈无择在其《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一书中更是明确将七情的刺激列为三大类致病因素中的“内所因”。《素问·疏五过论》:“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暴怒伤阴,暴喜伤阳”、“离绝苑结,忧恐喜怒,五脏空虚,血气离守”,提出了不良的精神刺激可以使人体气机升降失常,破坏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引起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2情志调养与高血压的关系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快节奏、大压力、大信息量的工作生活环境,极易使人产生或多或少的情志心理问题,而情志心理的变化可使高血压病加重或恶化。《素问·举痛论》中指出:“怒则气上……发为薄厥”,大怒则肝气上逆,可致头昏胀痛、目眩晕,血压升高。薄厥,即由于精神刺激,使阳气急亢,血随气逆,致使血液郁积于头部,造成卒然昏厥,与现代医学的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十分相似。大量流行病学调查结果[5-6]表明,各种引起精神紧张的情志因素,特别是愤怒、恐惧、焦虑、敌视等均可使人体血液中去甲肾上腺素及肾上腺素水平浓度明显升高,进而导致血压升高,因此,易于急躁、发怒、焦虑、有攻击性情绪的人易患高血压,长期情绪紧张是高血压的重要发病因素[7]。同时,高血压病也可导致情志心理的变化,临床上,病程较长的高血压患者可出现脑动脉硬化,引起脑缺血,从而破坏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元和5-羟色胺及其代谢通路,使这两种神经递质减少,而导致焦虑、抑郁的发生。研究[8]表明,61.8%的高血压病患者有焦虑情绪反应,63.7%的高血压患者有抑郁情绪反应,精神情志变化与人体的气血运行、脏腑生理活动有密切的关系。高血压病患者的心理也会受到威胁[9],高血压分级越高,其患心理疾病的几率就越高[10],两者之间形成互为因果、相互加重的恶性循环[11]。可见,情志调养在高血压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有重要意义。

3情志调养的具体方法

历代医家亦十分重视情志的调养,大多认为肝主疏泄,情志失调与肝有关,其病机多为肝失疏泄,或肝虚化火,从而致肝阳上亢,血压升高。情志和调,则血脉畅利,气机疏畅,可“终百岁而尽其天命”。情志调养的具体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3.1宁静淡泊精神修养

心神宁静、少思寡欲、恬淡虚无的心境,对于防治高血压和血压波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老子主张“守静笃”、“上善若水”;孔子告诫“君子有三戒”;庄子提倡“外化而内不化”,对于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尤其有指导意义。宁静淡泊,持心如井,水不扬波,不为外物喜忧,不患得患失,泰然淡定。高血压患者或可选择一些精神修持的方法,如道家的“坐忘”、“守一”,儒家的“心斋”、“静坐”,佛家的“禅定”、“止观”等,均有利于摒除外物的干扰而保持内心的宁静。

3.2控制情绪自我克制

脾气暴躁、性格乖戾、情绪激动,是引起血压波动的重要诱因。《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出“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于上,使人薄厥”,《素问·举痛论》提出“怒则气上”,说明情绪波动尤其是大怒与血压波动密切相关。孙思邈也在《千金方·养性》中告诫人们:“莫忧愁、莫大怒、莫悲恐、莫大惧……莫大笑、勿汲汲于所欲,勿悁悁怀忿恨……若能勿犯者,则得长生也。”因此,高血压患者必须注意保持良好的情绪,理智的控制情感的发作,不动恼、不动怒,以散淡容忍之心看待世事风云,远离是非尘嚣之境,即使遇有不平之事,也要制心忍性,尽量克制忿恨与悁怒,以免酿成意外之祸。

3.3陶冶情操热爱生活

为了调畅情志、和悦精神,应鼓励高血压患者培养优良的兴趣爱好,以此陶冶情操。孙思邈在《千金要方》曾经提到:“弹琴瑟,调心神,和性情,节嗜欲”,另外,《管子·内业》也指出:“是故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节乐莫若礼”。因此,培养兴趣爱好对情志也有较好的调节作用。尤其是音乐、书法、绘画以及养花养鸟养鱼等活动,动中有静,以静为主,最能陶冶性情、解除郁闷、抑制愤怒,适宜于中老年患者。

4结语

对于已经高血压患者来说,治疗过程中指导患者进行情志调养生更为必要,此正合华佗所说:“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高血压患者只有注意保持情志舒畅,情绪稳定,气血平和,形神兼养,建立稳固的心理防御机制,才能保证脏腑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同时,机体的免疫系统也会发挥其抵御疾病的最大作用,其积极作用或许是任何药物都无法比拟的。而高血压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心理问题并不能因血压下降而随即消失[12]。由此可见,在高血压治疗环节中,对患者的情志调养是必不可少的,情志养生应贯穿高血压防治的全过程。祖国医学始终将情志调养与高血压病的治疗相结合,注重调养情志,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YusufS,ReddyS,OunpuuS,etal.Globalburdenofcardiovasculardiseasepartgeneralconsiderationstheepidemiologictransitionriskfactors,andimpactofurbanization[J].Circulation,,(13):-.

[2]毛云英.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效果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09(27):10.

[3]JiangHe,DongfengGu,XiguiWu,etal.MajorcausesofdeathamongmenandwomeninChina[J].NEnglJMed,,(11):-.

[4]张春英.农村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特点及管理对策[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85.

[5]俊冕.医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80-89.

[6]扎瓦德,宋美扬,郭长青.中医治疗高血压病的优势[J].吉林中医药,,29(5):—.

[7]余振求,马长生.实用高血压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16,62-71.

[8]熊兴江,王阶.论高血压病的中医认识及经典名方防治策略[J].中医杂志,,23(52):10.

[9]林星虹.“伤心”的高血压.浅谈高血压与人的心理[J].卫生职业教育,,22(14):-.

[10]孙红艳,安冬青,周海荣.例高血压患者不良心理因素分析[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5(3):-.

[11]徐国梅.高血压病患者情志干预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22(2):-.

[12]刘茹.高血压病心理干预的临床对照研究[J].天津中医,,19(4):47—48.

李运伦

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出站博士后,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擅于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肌炎、心衰等心血管病。

应诊时间:

西区星期一下午星期五上午

东区星期二、四下午









































北京看白癜风最专业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究竟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ekgqq.com/jbhyz/70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