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高血压的特点及应对九说老年高血压
大家知道,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高压(收缩压)≥毫米汞柱,和(或)低压(舒张压)≥90毫米汞柱。老年人也不例外,同样是用这个标准。据年的一份报告显示,在我国≥15岁的人群中,高血压的患病率为24%,也就是说,大约每4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人患有高血压。而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约有一半患有高血压;在8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约有三分之二以上患有高血压。因此,有的老年人说,我以前是低血压,怎么现在成了高血压呢?想不到,也理解不了。由于近半数的高血压患者并无明显症状,因此,人到中年之后定期测一测血压很有必要,目的是及时发现血压升高,及早治疗。这对于减少高血压对机体的损害,避免或推迟高血压的并发症如中风、心衰、冠心病、肾衰等,极为重要。要记住:随着年龄的增长,收缩压(高压)逐渐升高,因此,只要活得够长,多数或绝大多数人都有可能患上高血压。所以说,以前血压不高,不见得现在或以后的血压不高。为何老年人中的高血压患者更多7主要原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血管发生了硬化,表现为血管壁的增厚、硬化和钙化,其结果就是血管壁僵硬而减少了柔顺性或弹性。年轻人的动脉则与此相反,柔顺而富有弹性,因此在心脏收缩将血液强力排人大动脉及其分支时,可适度扩张,容纳部分血液,缓冲血压的升高。而僵硬、缺乏弹性的动脉则失去此项功能,因而导致血压特别是高压的升高。此外,在硬化的血管中血流的反射波速度增快,由老年人血管内膜功能异常而引起的血管舒张能力减弱,也助推了老年人的血压升高。如何应对此种变化,推迟或减少高血压的发生?在“二说”中将一并述及。
二说:老年人高血压患者的压差大大多数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特点是高压(收缩压)高,低压(舒张压)正常或反而减低,其结果是压差(脉压)加大,其数值常超过甚至是远远超过正常的压差范围,即30—40毫米汞柱,而且是年龄越大者这一现象越突出。这种只是高压超过正常的高血压被称作“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而中青年人高血压患者常表现为:高、低压均升高,或以低压升高为主,因此其压差变化不太大,甚至可缩小。压差增大就意味着在一个心跳周期内,血压由很高到很低的大幅度骤升、骤降。其影响则是血管壁受到更强烈的冲击,血管内膜更容易受到伤害。其后果则是增加心、脑及大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如中风、心绞痛、心肌梗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瘤等。而过低的低压如60毫米汞柱,又可导致在舒张期时心和脑的血供减少,即心、脑缺血。研究表明,压差越大,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越高。压差增大的主因依然是老年人的动脉硬化,即管壁僵硬。僵硬的动脉在心脏的收缩期不能适度扩张容纳部分血液以缓冲血压的升高,在舒张期当然也不会有动脉血管的弹性回缩,释放出预存的血液而减少舒张压的下降,于是压差加大。因此老年人血压的变化趋势是,高压逐渐升高,而低压在70岁后却逐渐降低。老年人动脉血管硬化的基础是:大、中动脉血管的弹力纤维和肌纤维日益减少,胶原纤维逐渐增多,管壁加厚;血管内膜的粥样硬化、钙化;以及动脉中层的钙化。此种变化与年龄的增长和遗传有关,但在并存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具有吸烟、肥胖、高盐饮食、少运动、慢性肾病等危险因素者,其动脉硬化常出现得更早、进展更快、更为严重。我们无法改变年龄和遗传,但通过施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治疗可控的危险因素,争取延缓动脉硬化的进展、减轻动脉硬化的程度是有可能的。已有不少的试验研究证实,适当运动、低盐和低脂饮食、保持标准体重、戒烟酒等生活措施,以及认真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等疾病,可明显延缓甚至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或逆转动脉硬化。
三说:老年高血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多有异常正常的血压变化节律是:白天的血压高于夜间血压,夜间血压较白天下降10%-20%。夜间血压下降少于10%或大于20%,甚至夜间血压反高于白天血压,均为不正常且危害不小。因为,夜间血压下降不足或反高于白天时,必然会增加心脏及血管的工作负担,即无分昼夜,心脏和血管均得不到应有的休息,尤其是更为重要的夜间休息。研究表明,夜间血压升高(/70毫米汞柱)的危害远超过白天的血压升高。夜间血压升高可独立预测患者将发生更多的心血管事件;预测患者更高的死亡风险。夜间血压每升高9毫米汞柱,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22%。但夜间血压若下降过多,又可能减少心、脑等重要脏器的血液供给,而引起缺血事件。因此,血压节律异常的后果是,增加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风险,增加发生心血管病的可能性。老年人的血压调节功能紊乱可能是引起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重要原因。此外,老年人常有睡眠障碍,如睡眠时间减少、多怪梦、早醒、入睡困难等;老年人还易患可影响睡眠的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可引起夜间咳嗽、痰多、气短)、心功能不全(可引起夜间呼吸困难、高枕卧位等)、胃食管反流或消化不良(可引起夜间反酸、腹胀、腹痛)、肥胖(可引起打鼾及睡眠呼吸暂停、呼吸功能不全)、前列腺增大(可引起的夜尿多)、紧张焦虑症等,这些均可影响夜间休息的质和量,进而破坏血压的调节功能,导致血压的昼夜节律失常。因此,及时就医,纠正神经体液调节功能异常,治疗可引起夜间睡眠不安的疾病,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对于暂时不能解决的患者,可考虑调整降压药物的使用方法,如变动服药时间、睡前加用适当的药物等。动态血压监测检查可自动测量、记录、计算血压的全天变化状况,是了解血压昼夜节律状况的好方法。若高血压患者经治疗,白天血压基本正常,但与高血压有关的并发症仍在发生、仍在进展,则应做此项检查,以了解夜间血压的状况如何。在患有睡眠障碍或可引起睡眠障碍疾病的高血压患者,也应做动态血压监测检查,了解这些疾病对夜间血压的影响。
四说:老年高血压患者清晨的血压高峰更突出我们的血压在一天之中是有波动变化的,清晨是一天中血压最高的时候。健康人的清晨血压虽高于其他时间段,但不会超过正常的血压范围。有不少老年高血压患者,虽接受了降压治疗,但其早晨起床后的血压即清晨血压,仍升高甚至是显著高于正常范围(在医院中测量血压≥/90,在家中自测或动态血压监测血压≥/85毫米汞柱)而在其他时间段的血压则低于清晨血压,可正常甚至可能偏低。此即为“清晨高血压”,或称为血压的“晨峰现象”。据报道,接受降压治疗,在医院测压为正常的患者中,约有60%的人清晨血压超过正常范围,即存在“晨峰现象”。有的患者午睡后的血压也明显高于睡前并超过正常值。“晨峰现象”意味着心脏及心脑血管的工作负担在清晨时急剧加重。其后果则表现为,清晨是脑梗死、脑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猝死等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发时间段。据研究,约40%的心肌梗死、29%的猝死,发生在起床后的几小时之内。在清晨发生的卒中为其他时间段的2~3倍;即使未发生急性事件,其慢性损害也显而易见,如清晨血压升高10毫米汞柱,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则上升30%。因此,能否控制好患者的血压早高峰,是降压治疗成功与否的标志,也是能否减少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环节,因而备受北京中科医院白癜风症状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