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患高血压,用的药不能太好这些江湖传
有一部分老年人在服用高血压药物的时候,特别容易道听途说或者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药,再加上隔壁王大妈一脸神秘的跟您说:“吃那么好的药,以后可没药吃啦!”,从此误入歧途。还有的朋友服药后三五天没有见效,就悲从中来、质疑一切,要么自行换药,要么改投“江湖神医”。其实这些都是非常常见的误区,今天咱们就科普下服用高血压药需要避免的误区。
误区1.初患高血压,用药别太好
高血压一旦发生,就开始对人体产生危害。因此一经诊断,就应尽早采取有效的治疗手段。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降压治疗的目的是保护心、脑、肾等靶器官。因此,在选择降压药物时不仅要考虑其降压效果,还要考虑所选药物能不能对心、脑、肾等重要器官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小编觉得,一旦诊断了高血压,就千万不要再跟医生讨价还价了。当然您也可以把隔壁张大妈的江湖语录搬出来:“吃那么好的药,以后可没药吃了”,小编只能说:这种逻辑是非常错误的,请您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吧,咱们的心脑肾可经不起长年累月的折腾!)
专家推荐:如果经济条件允许,最好在治疗初始就选用疗效确定的新型长效降压药。
如长效钙离子拮抗剂:氨氯地平(络活喜)、左旋氨氯地平(施慧达)、非洛地平(波依定)、硝苯地平控释片(拜新同);ACEI类如培哚普利(雅施达)、贝那普利(洛丁新)、福辛普利(蒙诺)、依那普利(悦宁定);ARB类如氯沙坦(科素雅)、缬沙坦(代文)等。如果经济能力有限,仍可选用价格较为低廉的降压药物,如复方降压片、国产卡托普利、阿替洛尔和噻嗪类利尿剂。只要能降压,就可以减少脑卒中发生率,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心肌梗死的危险。
误区2.降压药三五天没效,着急换药
(小编的亲戚也遇到过这种情况,初诊高血压后,吃了3天药血压还是下不去,于是悲从中生,质疑一切......)
其实,现在临床上使用的大多是能平稳降压、副作用较小的长效降压药,这类药物一般要吃7天甚至4~6周才能看到效果。
以络活喜(苯磺酸氨氯地平)为例:本药治疗高血压时,口服起效时间为24~96小时。治疗第4日可观察到舒张压明显改变,治疗第7日可观察到收缩压明显改变。血药浓度达峰时间为6~12小时,连续给药7~8日后血药浓度达稳态。多次服药后作用持续时间为24~48小时。因此,药物最好用到疗程再作决定,是否换药应由医生决定。
误区3.降压药不能长期服用一种,应该换着吃
(有些老病号深信自己久病成良医,于是经常给自己把把脉,换换药,对于这种情况,我们要坚决说no!)
频繁更换降压药是我国高血压患者降压达标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高血压患者之所以会产生换药的想法,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
患者不了解目前提倡的是服用长效降压药,因此希望尽快看到降压效果而换药(见误区2)。
有些患者担心长期服用一种降压药会导致副作用的累积和产生耐药性。事实上,一般降压药的副作用在早期就会出现,而不会在服用了很长时间后才发生,更不会产生累积的效果。如果您吃了几年的降压药,都没有发现明显的副作用,那么就证明这种药是适合您的,就不要随便换。此外,降压药也不存在耐药性的问题。
专家观点:只要所服的降压药能持久、平稳降压,就不要犹豫,坚持服用下去,哪怕服用很多年都没有问题,因为“降压才是硬道理”。
误区4.缓释/控释制剂可嚼服或掰开服用
缓、控释制剂的特殊制作工艺,可减少服药次数,保持血药浓度平稳,避免峰谷现象,有利于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但是通常缓、控释制剂的单剂药物含量比普通片剂单剂含量高,如果嚼服或掰开服用则可能导致药物过量,从而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死亡。
专家提示:如果您所服用的降压药物的通名中,有缓释或控释字样(如非洛地平缓释片,硝苯地平控释片),则此药只能整片吞服,不能掰开、嚼服或碾碎服用。
一般降压药的服用时间
人的血压在一天24小时中不是恒定的,呈昼夜节律性波动,白天血压高于夜间。有研究表明,上午8~10时和下午3~5时血压最高。一般药物的作用是在服药后半小时出现,2~3小时达到高峰。因此,在上午7时和下午2时服用降压药最为合适。
专家建议:①若一天服药一次,则早上7时服用,也可起床后即服药;②若一天服药两次,则分别于上午7时和下午2时服药。每天最好坚持同一时间服药。值得注意的是,夜间睡眠时,血压可大幅下降。若白天忘了服药,而在晚上临睡前服用降压药,有可能导致血压在夜间降得太低。特别是老年人,最好不要在晚上服用降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