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生必备冠心病分级诊疗方案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亦称为缺血性心脏病,涉及供应心肌血液的动脉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导致血管腔狭窄或斑块形成甚至破裂、完全堵塞,限制或完全中断了心肌的血液供应,引起临床上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一系列严重的临床情况。冠心病早已成为发达国家人们健康的主要杀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心脑血管病已经在发展中国家开始蔓延。
提示:本方案适用于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平稳的冠心病患者。
双向转诊标准
医院
1,社区初诊或者社区管理的冠心病患者
①首次发生心绞痛;
②无典型胸痛发作,但心电图ST-T有动态异常改变;
③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出现心绞痛发作频率增加,胸痛加重,持续时间延长,硝酸甘油对胸痛缓解效果不好,活动耐量减低或伴发严重症状;
④反复心绞痛发作,心电图有或无ST段压低,但有明显心衰症状或合并严重心律失常;
⑤胸痛伴新出现的左、右束支传导阻滞;
⑥首次发现陈旧性心肌梗死;新近发生或者可疑心力衰竭;
⑦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
⑧不明原因的晕厥、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⑨出现其他严重合并症,如消化道出血、脑卒中等需要进一步检查者;需要做运动试验、核素成像检查、超声心动图、冠脉CT、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者。
2,病情严重患者,并维持生命特征稳定的情况下
①抗血小板、抗凝药物需要调整;
②他汀类药物治疗LDL-C达标困难或有不良反应,需调整药物;
④稳定期患者每半年至1医院进行病情评估。
3,对具有中医药治疗需求的冠心病患者
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能进行冠心病中医辨证治疗或提供中药饮片、中成药等治疗措施。
②经中医辨证治疗2-4周后,心绞痛发作未见明显改善。
下转至基层卫生医疗机构
(1)诊断明确,治疗方案确定,患者病情稳定,尚不需要介入治疗等;
(2)已完成血运重建治疗(冠脉介入或搭桥手术),进入稳定康复期;
(3)症状相对稳定,无明确冠心病直接相关症状。
(4)经中医药治疗,病情稳定,已确定中医辨证治疗方案或中成药治疗方案者。
冠心病诊断
病史采集
病史发病年龄,主诉症状与伴随症状,药物使用情况及治疗反应。重点询问有无活动时胸痛、胸闷或胸部不适;有无静息发作胸痛、胸闷或胸部不适;发作时间是否较前延长(是否≥20分钟);发作时是否伴有大汗、恶心等情况;近期活动耐量是否下降,发作频率是否增加;是否有心肌梗死病史、支架置入史、冠脉搭桥术病史。
临床特点①诱发因素:多于活动时发作,饱餐、遇冷空气、情绪激动及晨起更易发作。
②疼痛位置:典型的心绞痛多位于胸部正中的胸骨后和(或)左胸(心前区),可向后背部、左肩、左臂、左手手指,及颈、咽、下颌放射,位置多固定。部分病人表现为上腹部疼痛牙痛或者咽部紧缩感,此类症状应予以重视。
③疼痛性质:心绞痛多为紧缩、压迫或烧灼感,也可表现为闷痛,伴有紧张和濒死的感觉,多伴出汗。
④持续时间:多为3-5分钟,一般小于20分钟。
⑤缓解方式:疼痛出现后逐渐加重,休息可缓解,如发作时服用硝酸甘油和速效救心丸等药物可缩短发作时间。
既往史了解有无心力衰竭、高血压病、糖尿病、脑血管病、外周血管病、痛风、血脂异常、支气管哮喘、睡眠呼吸暂停症、肾病、甲状腺疾病等病史。
个人史生活方式(饮食、酒、烟等),体力活动,女性患者是否绝经,已婚女性注意询问避孕药使用情况。
家族史询问早发冠心病、猝死、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及其发病年龄等家族史。
社会心理因素了解家庭、工作、个人心理、文化程度等社会心理因素。
体格检查
(1)一般情况:神志状况、面容,测量身高、体重、腰围等。
(2)生命体征:血压、心率、心律、心脏杂音等。
检查检验
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及医疗机构实际情况,科学选择相应的检查项目。
(1)心电图:主要评价ST段抬高或者下移;
(2)实验室检查:心肌酶,肌钙蛋白等;
(3)超声多普勒心动图:了解心脏大小、结构与功能;
(4)运动平板或者运动核素检查;
(5)冠状动脉CTA;
(6)冠状动脉造影。
需紧急处理的患者
(1)持续胸痛伴有大汗或者严重呼吸困难、不能平卧;
(2)神情痛苦、烦躁不安,有濒死感或淡漠;
(3)面色苍白、呼吸急促;
(4)心率过快(≥次/分)或过慢(≤50次/分);
(5)血压过高(≥/mmHg)或过低(≤90/60mmHg);
(6)心电图提示有2个或2个以上的导联ST段降低或抬高,或者新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及Q波。
排除非心绞痛的胸痛
主要表现为:短暂几秒钟的刺痛或持续几个小时至几天的闷痛;疼痛部位点状而非片状分布,可以用一、二个手指指出疼痛的位置;疼痛多于劳累后而非劳累中出现;与呼吸或者其他影响胸廓的运动有关;可被其他因素转移,如交谈可使胸痛减轻;含服硝酸甘油在30分钟以后方能缓解或者不缓解等。
冠心病分类
心绞痛由心肌缺血引起,主要以胸部不适为临床表现的临床综合症。多在劳累时诱发,休息和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
急性心肌梗死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多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出血或血栓形成造成冠状动脉急性的完全或者次全闭塞所致。
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无临床症状,但心电图与既往比较有明显改变(如ST段明显下移或抬高),15-20分钟后复查心电图多改善或恢复正常。
缺血性心肌病主要表现为心肌纤维化(或称硬化)。心肌因长期血供不足而发生营养障碍和萎缩,心脏纤维组织增生。临床特点是心脏逐渐扩大,发生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
冠心病猝死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主支突发闭塞(通常由冠状动脉固定狭窄基础上血栓形成引发,部分为冠状动脉痉挛引起),导致急性大面积心肌缺血和坏死,并可并发心脏电生理紊乱,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如心室纤颤)。其次是急性心肌梗塞后心室壁变薄,导致心脏破裂。
冠心病治疗
一,健康生活方式
1.戒烟限酒。
2.低脂低盐饮食,减少膳食脂肪,营养均衡。
3.适当体育锻炼。
4.控制体重。
5.保持心理平衡。
二,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冠心病治疗的基础。目的是缓解症状,减少心绞痛的发作,降低心肌梗死发生率;延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降低冠心病死亡率。常用药物包括以下几类:
1.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2.硝酸酯类药物:消心痛、单硝酸异山梨酯等;
3.钙通道阻断剂:硝苯地平、地尔硫卓等;
4.β-受体阻断剂:氨酰心安、倍它乐克等;
5.血脂调节药物:阿托伐他汀、普伐他汀、菲诺贝特、烟酸等;
6.ACEI/ARB:卡托普利、氯沙坦等;
7.其他药物:利尿药物、补钾药物、抑酸药物等。
三,血运重建治疗
包括介入治疗(血管内球囊扩张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适用于药物控制不良的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梗死急性期首选急诊介入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可结合使用血栓抽吸术、斑块旋磨术等。
2.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简称冠脉搭桥术,CABG)。适用于严重冠状动脉病变,不能接受介入治疗或治疗后复发,以及心肌梗死后心绞痛患者,或者患者出现室壁瘤、二尖瓣关闭不全、室间隔穿孔等并发症,在针对并发症手术同期行冠脉搭桥术。
介入治疗和外科冠脉搭桥术治疗后,患者仍需要接受长期的标准药物治疗。
四,冠心病急症的治疗
冠心病急症即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包括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对于冠心病急症患者,应当尽快转医院进行积极、规范治疗。
1.不稳定性心绞痛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治疗原则相同,以药物治疗为主,对部分症状不能控制或者临床评价为高危的患者需行介入治疗。
2.ST段抬高心肌梗死即进展型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患者主要的致死致残原因。治疗原则为尽快明确诊断,尽早、充分、持续开通梗死相关的动脉,最大限度地保护心肌,从而保存心功能。
(信息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著作所有)长按解锁北京白癜风中科白癜风医院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