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高血压 > 高血压病因

授衔仪式上,失去右臂的贺炳炎用左手敬礼,

年发生在中南海怀仁堂的授衔仪式可谓是这一年的年度大事之一。为新中国成立立下赫赫战功的开国将帅们汇聚一堂,接受着党中央对他们的表彰。

在成都军区司令员的位置上,站着一位面容坚毅的中年人。他军装笔挺,可一侧的袖管却显得有些空荡。当毛主席走到他面前时,这位军人抬起左手,敬了一个军礼,却很快被毛主席制止:“贺炳炎同志,你是独臂将军,免礼!”

这位只余左臂的司令,正是战场饮血二十年的开国上将,被誉为“红军中的赵子龙”的贺炳炎。

一“反正我要当红军!”

民国二年的除夕,贺炳炎出生在湖北松滋的一个农户家中。他生在这个辞旧迎新的隆重节日里,却没有享受到快乐的童年。母亲在他九岁时就撒手人寰,父亲又因为生活所迫,常年在外打工,靠卖力气谋生。

丧母的变故来得突然,家中转眼间就只剩下几个孩子。很快,这个风雨飘摇的小家也被摧散了:哥哥被过继给别人,姐姐被送走做童养媳,贺炳炎则跟着婶娘过日子。他本想跟着父亲一块儿背煤过活,可是年纪太小,不能胜任,于是被送到地主家做工。

图:贺炳炎与妻儿

贺炳炎的刚烈秉性是刻在骨头里的。十岁的孩子,因为不堪忍受地主的压榨欺侮,怀恨出走,先后学过杀猪,做过裁缝、篾匠、铁匠。他学得极杂,什么能养活自己,就学什么。

父子离散,贺炳炎的父亲贺学文在外务工时参加了大革命,之后又加入了红军的队伍。当年父子俩重逢时,爱好锄强扶弱的贺炳炎几乎是立刻就向父亲提出要参加红军。

贺学文看着刚满十六岁的瘦弱儿子,拒绝了他的要求:“你年纪还太小,出不了什么力,说不定还会给队伍带来麻烦。”

遭到父亲的拒绝之后,两人很快又分开。贺炳炎继续凭借着他打铁的手艺跟着师傅走街串巷,但一颗红色的种子已经悄然在他心上发芽。

终于,它破土生发,驱动着贺炳炎在一个寒夜悄悄离开了师傅,带着极为简单的行装出门投奔红军。

说来也巧,贺炳炎找到的队伍正是他的父亲所在的队伍。看到儿子又找来,贺学文无奈地再度拒绝:“你个子太低!”

图:红军时期的贺炳炎

“个子低怕啥?我力气大!不信咱俩掰个手腕子看看,要是我赢了你,你就得答应我参加红军!”贺炳炎觉得自己经过这些年的历练,早已经具备了当红军的身体素质。

“这个我信,多打了半年铁,又多吃了半年饭,还能一点劲不长?可你实在是太矮了,连枪尖都够不着,咋当红军打仗?”贺学文明面上嫌弃贺炳炎的个子,实际上还是心疼儿子。刀剑无眼,一不小心可是会丧命的。

“我不管那些,反正我要当红军,替穷人打抱不平!”

父子俩血液里流淌着一样的倔强,谁也不肯松口。贺学文赶儿子走,贺炳炎就自己跟在队伍后面。被父亲发现之后,又是一番僵持,父子俩互不相让,声势越闹越大。最后引来了贺龙,他正是贺学文所属部队的军长。

贺炳炎年纪虽小,可却聪明。他看出贺龙是位大首长,就一屁股坐在地上开始大哭,吸引贺龙的注意力。贺龙如他所愿地注意到了他,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被贺炳炎的革命热情打动,一挥手收下了他:“派到宣传部去提浆糊桶子吧!”

贺炳炎参军之后,很快见识到了战斗的残酷。彼时贺龙正率部开辟湘鄂边革命根据地,国民党反动武装的进攻不断,不分昼夜,几乎是每天都在行军打仗。

但这并没有吓住贺炳炎,反正激发了他的战斗激情。他没有枪,就拿着菜刀,独自冲入敌阵劈杀,势如破竹,把敌军吓了一跳。

图:贺炳炎、贺龙、哈里森和彭绍辉

几次战斗下来,贺炳炎就因为他的勇猛出了名。这里还有一桩小逸事:因为贺炳炎和贺龙军长同姓,加上贺炳炎因为自己的英勇得来了个“贺小龙”的称赞,所以传到最后,贺炳炎被误传成了贺龙的儿子。

虽然是讹传,但贺炳炎确实很得贺龙的喜爱和重视。年7月,贺炳炎升任警卫班长。他被贺龙派去给友军送信,送完了看到双方打得激烈,不禁手痒难耐,捡起几枚手榴弹,就提起大刀去追赶奔逃的敌军。

在土坡之下,贺炳炎堵到了一拨正要往芦苇荡里躲藏的白军。机不可失,他高举手榴弹大喝一声:“缴枪不杀,红军优待俘虏!”

敌军愣住,贺炳炎趁机指挥他们把枪都放到塘埂上,人在塘里站好,谁都不许乱动。有一个敌军军官发现贺炳炎只是个孤身一人的半大孩子,突然朝着他开枪,被贺炳炎滚身躲过,而后一刀砍翻了这开枪的白军。

有几个士兵想趁机逃跑,被贺炳炎扔出的一枚手榴弹阻住,巨大的爆炸声彻底镇住了这一拨白军,高呼投降。

图:开国时期的贺炳炎

当贺炳炎带着这47个敌军俘虏回去时,贺龙正着急地派人去找他。看到他身后跟着浩浩荡荡的俘虏队伍,红军战友们先是一怔,而后不由地对这位小战友生出敬佩。

贺炳炎因为这一场成功的俘虏声名大噪,不久就两次升任,先后担任了红军第三军手枪大队区队长和骑兵大队长。

许是因为过早地扛起了谋生的重担,贺炳炎的个子一直不高,却体型健壮。部队缺马,他带领战士们习武,成功地率领着骑兵大队从敌军占领的城中缴获了一批战马。

成功之后他率部撤退,退出城中后一盘点人数,发现少了司务长。城中敌人遍布,贺炳炎单枪匹马重新闯入,飞马过街,一把捞起还在购置物资的司务长放在马上,挥舞着大刀杀出城来,势不可挡!经此一事之后,贺炳炎的战友们都纷纷感叹不已,称他是“红军中的赵子龙”。

二“怕什么?来吧!”

虽然贺炳炎勇猛无匹,军衔一路晋升,可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年,时任团长的贺炳炎在一次侦查回来后,被“肃反”队员连夜带走。

“肃反”运动是中央的一次极左运动,因为贺炳炎曾经参加过陈公博成立的“中国国民党政组同志会”,就开除了他的党籍,把他关押在了“改组派连”。

这一关,战场上可就出了问题。与贺炳炎一起关押的还有他率领的红19团的政委、他的搭档宋盘铭。这下整个团的两个领头羊都不在,一下子全团就乱了套,在敌军面前节节败退。师长芦冬生着急,连忙派通信员去“改组派连”把贺炳炎“借出来”。

主心骨一来,红19团很快发挥出了应有的实力,重新占得了上风,剿灭、俘虏了许多白军士兵。战后,贺炳炎用袖子擦擦脸上混杂的汗水和烟尘,正要把枪别回腰间,却被人拦住。——一副手铐重新扣回了贺炳炎腕上,他又被带回“改组派连”关押。

一直被关了一个月,贺炳炎才被贺龙保释出来。之后,贺炳炎重又回到前线,拼搏杀敌,升任红2军团6师师长,后又任红5师师长,开始长征。在湖南西南部,国民党大军追击而来,贺龙下令折向西行,派贺炳炎打头阵。

可红军的这一次转向却被国民党洞悉了。他们在瓦屋塘的东山设下重重埋伏,阻击红军部队。猛烈的火力阻挡了红军的前行,贺炳炎一面派自己的团长去向后方的贺龙回报,一面自己拔出枪大吼:“机枪掩护,都跟我冲!”

图:贺炳炎与家人

东山的地势险峻,红军的机枪无法架设,敌人的火力网又是那样密集。贺炳炎勇往直前,在灌木的掩护下带头前冲。他直起身子大喊:“兄弟们,跟我冲!”身边的战士却一下注意到了他鲜血淋漓的衣袖,回头冲着卫生员大喊:“快来抬师长!”

“抬什么!前面正死人呢!”贺炳炎好像感受不到右臂的疼痛一般,他挥退了想给他包扎的卫生员,继续前冲。当红旗飘扬在东山上时,贺炳炎也晕倒在了刚刚占领的阵地上。

卫生员赶忙冲上来一看,贺炳炎的伤势让周围的战士们都倒吸了一口凉气——贺炳炎的整个右臂被开花弹炸成了肉泥,骨头全碎了,只留下一点皮连着肩膀,血液疯狂地向外涌,只有锯掉胳膊才能保住性命。

当时仅有的一点医疗器械已驮运转移了,若是等它运回,贺炳炎的性命不保。贺龙听说后打马赶来,卫生部长向他报告必须锯掉胳膊:“再重要也没有命重要!”贺龙紧咬牙关,痛下决心:“锯吧……”

破庙里,没有合适的医疗器械,卫生员只得向老乡借来一把锯木头的锯子,在开水中煮了一个小时消毒。长征途中缺医少药,翻遍全师的医疗箱都没找到麻醉药。最后只能在贺炳炎的眼睛上蒙了一条毛巾,用绳子将他捆在一扇门板上,由几个红军战士在边上摁着他。

锯到一半,贺炳炎被疼醒了。他扯下毛巾,大怒道:“谁敢锯了我的膀子,我就跟谁拼命!”贺龙心有不忍,但还是道:“你跟谁拼命?你要膀子还是要命?有命在还能照样干革命!”贺炳炎双目通红,他对摁着他的那几个战士说:“都靠边。”又对医生说,“接着锯吧。”

手术不仅要锯断臂骨,还要用钢锉把断面挫圆,此中疼痛岂是常人可以忍受的?就连卫生员的手都在微微发抖。贺炳炎咬住毛巾,道:“我自己都不怕,你还怕什么?来吧!”说完他闭上了眼睛,死死咬住毛巾。

汗如雨下,手术前后共用了2小时16分钟,贺炳炎把嘴里的毛巾咬得稀烂。他几次疼晕过去又疼醒过来,血水和汗水汇成小溪,染红了他身下的土地。

图:蹲着的是贺炳炎

医生把锯下的一截碎骨交给贺龙,后者凝视那块染着血的骨头良久,最后把它用布包好,收进衣袋里。奄奄一息的贺炳炎痛苦地问着贺龙:“总指挥,我以后还能上战场吗?”贺龙承诺道:“只要有我贺龙在,就有你贺炳炎的仗打!”

三“这就是共产党员的硬骨头!”

贺炳炎的这块碎骨成了激励其他红军战士的事物,在艰苦卓绝的长征路上,贺龙多次拿出这块骨头向周围人展示:“这是贺炳炎的骨头,这是党的儿子的硬骨头啊!”

经历过大手术之后,贺炳炎躺在担架上继续随部队长征。他伤口创面太大,日夜都疼痛难忍。没有止疼药,只有吗啡可以镇痛,有时候一天要用十几次才行。

贺龙见此情景,担忧道:“人用了这么多吗啡,以后还有用吗?”贺炳炎听罢,一把抓过吗啡药瓶将其摔碎,从此之后哪怕伤口再疼,他都拒绝使用吗啡,就咬着毛巾硬抗过去。

图:贺炳炎前往青海

手术后第七天,贺炳炎就要求从担架上下来,自己走路、骑马。没了惯用的右手,他就练习用左手射击、挥刀,必须用双手完成的工作,他就以牙代手。

贺炳炎为了尽快提高左手的灵活度,练习用一只手编草鞋,配合着牙齿的帮助。日复一日的练习下,贺炳炎的门牙上磨出了一道深深的凹痕,同时,他也不断提高着自理能力。很快他重返指挥位,勒马率部着驰骋沙场。

抗战时期,贺炳炎先后任八路军师旅团团长、鄂豫皖湘赣军区第3军分区司令员、江汉军区司令员等职。在挺进冀中时,他和另外一位“一把手”指挥官余秋里搭档。

余秋里在长征途中也失去了一条手臂,贺炳炎失去的是右臂,他失去的是左臂。两人带领七一六团的三个连,在战斗目标上实现了一致:不打则已,打则必胜!

贺炳炎的左手和余秋里的右手紧握,两人率部,像一把尖刀一样插进敌人的腹部,牵制住了平、津、保地区的日军力量,越打越强,成为了“百团大战”的主力军之一。

图:贺炳炎授衔时的照片

贺龙称赞道:“贺炳炎、余秋里都只有一条胳膊,刚来冀中时没几个人。可是他们东一搞、西一搞,就搞出队伍来了。这支队伍打仗硬哩!敌人一听见‘一把手’的队伍,里老远就吓得溜掉了!”

贺炳炎和余秋里这一对司令和政委配合默契,屡屡以少胜多。在共同作战的过程中,两人的革命友情也越来越浓厚,情同手足。

在领服装时,两个人只领一副手套,贺炳炎一只,余秋里一只;因为失去了一条手臂,所以两人的上衣也时常换着穿:余秋里的右边袖子磨坏了,贺炳炎的左边袖子磨坏了,两人一调换,“这不都是好的嘛”。

根据余秋里的回忆,两人在冀中作战时关系极好:“好到什么程度呢?我到外面开会不回来,贺炳炎就不吃饭,一直等我。有一次,我晚上11点才回来,他居然还在那里等我。”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一切逐渐尘埃落定。贺炳炎担任第1兵团军长兼青海军区司令员、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四川军区司令员、成都军区司令员。由于战争负伤,他病痛缠身,身上的16处伤口折磨得他日夜不得安睡,长期接受治疗。

在患有高血压、节炎、支气管哮喘和肾脏疾病的情况下,贺炳炎仍然带病坚持工作。在教育子女时,他没有因为生活安稳而心软,依然严格要求。

图:红军在贵州的合影

一旦孩子吃饭时挑挑拣拣,或者因为贪玩耽误了学习,贺炳炎就会很生气地教育他们:“你们是生在福中不知福!你们现在吃得饱饭,上得了学,是多少叔叔伯伯流血牺牲换来的,你们还挑肥拣瘦,掂斤论两,老是贪玩,不专心读书,对得起谁?”

在贺炳炎的孩子们眼中,父亲是一个和土地紧紧联系的人。担任成都军区司令员后,贺炳炎在院子的一角养了一头猪,他会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劳动,端猪食、拔草、挑水。

猪养成后,贺炳炎只留猪头、猪心和猪蹄,把猪肉送给招待所,用以接待军区首长或者中央的同志。

年,贺炳炎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年7月1日,贺炳炎多病叠发而逝。四天后,成都军区在北校场举行公祭,20万军民冒雨为他送行。

图:余秋里将军

贺炳炎一生为民为军,临终时留给家人的只有20多元的积蓄。可是他留给儿女、甚至可说是留给后世最宝贵的遗产,永远不是物质上的,而是精神上的:“我只有一只手,还要活着去看胜利的曙光,同志们,你们有两只手,更要活下去!”

贺炳炎在失去右臂的情况下走完了两万五千里长征,六天就从担架上爬了下来;16次负伤,身上的伤疤不计其数。

他的“硬骨头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党员和军人。精神是无形的,可是它比钢铁还要坚硬,比金子还要珍贵!只有存着一身“硬骨头”,才能顶天立地,初心不改、迎难而上!

且以这阙颂他的《满江红》作结罢:

“独臂将军,打铁匠,英雄年少。擒敌虏,菜刀神勇,小龙绰号。锯臂撼天一把手,长征血染红旗俏。雁门关,日寇赴黄泉,传捷报。跟党走,救国道。除黑暗,求温饱。踏大江南北,劲敌横扫。戎马一生图解放,丹心一片谋私少。为人民,纵使断肝肠,依然笑。”



转载请注明:http://www.ekgqq.com/gxyby/143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