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用药,助力实现高血压的有效治疗
基因检测在高血压个体化用药中的应用
高血压患病率高、危害严重
高血压是我国患病率高、致残率高、疾病负担重的一种慢性疾病。根据中国高血压调查最新数据显示,年-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7.9%(标化率为23.2%),呈上升趋势,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增高。研究表明,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诸多危险因素中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心肌梗死、脑卒中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全国每年因血压升高所致的过早死亡人数高达余万,每年直接医疗费用达亿。
降压药物种类繁多,但血压控制率却不高
近年来高血压治疗药物层出不穷,如利尿剂(碳酸酐酶抑制剂、噻嗪类利尿剂、袢利尿剂、保钾利尿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ACEI类、ARB类、肾素抑制剂)、钙通道阻滞剂、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α1受体阻滞剂)、交感神经抑制剂(中枢性降压药、交感神经末梢抑制药)、直接血管扩张剂等,此外,还包括具有协同降压机制的固定复方制剂。
然而,据年调查显示,我国高血压控制率仅为16.8%,总体处于较低水平。降压药物种类繁多,血压控制率却不高,综合分析,目前我国高血压控制率如此低,除了患者服药依从性差,饮食及生活方式等未得到改善外,未根据基因多态性进行个体化用药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因受年龄、并发症、营养状况、遗传背景、药物相互作用及环境等影响,其中遗传背景的影响尤为重要,不同个体对于药物反应的差异性很大。那么,如何在保证依从性的前提下,从众多药物中精准选择适合患者的降压药显得尤为重要。
基因多态性是影响降压药物效应个体差异的重要因素
研究显示,降压药物在临床上出现的个体反应差异十分普遍,其主要原因是与药物相关的药物代谢酶和药物作用靶点发生了遗传变异。药物进入人体后,经过吸收、转运、代谢、效应及清除的过程发挥作用,携带不同基因型的患者在上述过程中可能呈现出不同的反应,最终表现为药物效应的个体差异。
基因检测,帮助实现高血压的有效治疗
不同基因型对降压药物的影响不同,根据基因型的影响提示给药,有助于针对特定患者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和给药剂量,实现高血压个体化用药,提高降压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不同的降压药与对应的基因型及影响提示:
注:“—”代表正常的药物反应或人群中大多数人对药物的反应,“↑”、“↑↑”表示该基因型对药物疗效是增强作用,“↓”、“↓↓”表示该基因型对药物疗效是减弱作用。
高血压患者起始治疗或考虑调整用药方案时,进行相关基因检测,可以科学地决定该使用哪种药物,剂量应为多少,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提升高血压的控制率。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