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人群过冬三大误区要避免,三大对策
近日,强冷空气来袭,血压也跟着不淡定了,忽高忽低,让高血压患者十分难熬,而有不少严重的患者出现了紧急就医的情况。
为什么一到冬天,高血压患者就特别难熬呢?血压就容易波动呢?这其实也跟大家日常生活的误区有很大的关系。
今天,健康小Q就为大家讲讲,关于冬季高血压常见的误区,以及患者又该如何控好血压,安然过冬。
误区误区一
天气冷,体温冷,血压不也应该冷吗?
对高血压患者来说,冬季比夏季更难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这主要是由三方面原因引起的:
1.受到冷空气的刺激,交感神经更加兴奋,导致心跳加快,血压升高;
.在寒流的刺激下,血管收缩,心脏阻力加大,血压更容易居高不下,如果存在血管硬化、弹性不好等问题,还容易出现血压压差大等问题;
3.冬季天冷,人们往往很少运动,饮食上比较重“补”。
所以,吃得多,动得少,血压自然会上升。
误区二
高血压是老年病,中青年不用担心?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现在30岁至50岁左右也成了高血压的高危年龄段,更不乏0多岁的年轻人。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注意日常生活饮食和作息,比如经常熬夜、抽烟喝酒不加节制等,特别是在严冬,只讲求风度不讲温度,衣衫单薄、裸露脚踝,受寒冷刺激,致血管收缩、痉挛,易使高血压患者血压飙升,更严重的更会造成脑血管破裂。
误区三
多年的高血压突然稳定,难道是病好了?
高血压作为常见的慢性病,有不少患者在某段时间里测血压时发现突然正常了,以为高血压忽然奇迹般恢复正常,正在服药的患者因而不再服用药品。
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大家都知道,在一年四季甚至一天4小时中,人的血压都可能出现波动,血压起起落落,波峰波谷,这都是正常的。
对于高血压的患者,在没有服用药物的情况下突然出现血压正常或者较低血压或者大幅度下降时,不管有没有症状,都建议尽快就医体检,以排除心脏问题。
对策很多人都知道,血压忽高忽低,不引起重视加以控制,很可能伤害心脏、大脑、肾脏等器官,导致急性脑梗塞、急性脑出血、急性心肌梗死等疾病。那么高血压人群究竟应该怎么做呢?
对策一
了解高血压
临床发现,很多年轻人已经出现头晕目眩等高血压症状也不重视。
这里要为大家讲一下,60岁以下的人,血压在/90毫米汞柱以上就属于高血压,特别需要说明,高压、低压有一项“超标”就属于高血压;60岁以上,可稍微“宽松”一点,超过/90毫米汞柱就是高血压。当然,血压是否正常还需要根据具体年龄、其他病症来综合考量,最好是请教专业的医生。
对策二
勤做血压监测
高血压患者要想好好过冬,建议最好在入冬时做个血压监测,根据情况调整用药量。平时患者要养成定期监测血压的好习惯,单凭感觉是无法判断血压高低的。
这里教大家两招准确自测血压:
1.一天测3次,至少测7天。早上刚起床、午饭后午睡前、晚上睡觉前,分别测1次,连续测7天,得出的平均血压值比较准确;
.测血压的同时还要测心率。可以自己数1分钟内的脉搏,还可以使用能同时测量血压和脉搏的电子血压器。
对策三
调整药量务必遵医嘱
用药方面,最好不要擅自增加药量。因为,增加药量虽然血压会下降,但同时会导致心率变慢,走路也没劲了。所以,药效不足时要找医生,否则还是苦了自己。
另外,要重视生活细节。注意保暖,防止冷风从脖子进入,出门前戴好围巾,护住脖子和胸口。保持精神放松,不必过度担心,否则对控制血压很不利。清淡饮食、坚持锻炼是高血压患者需终身坚持的法宝。
液针刀疼痛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