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
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是高血压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中药不仅可以改善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脑微循环,还能促进血肿吸收,改善神经功能预后,但缺乏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支持未能被广泛应用,为此,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历时2年,制定了《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旨在推广操作性、实用性强,易被中西医临床接受的诊疗方法。
HICH的中西医结合诊断
依据中华中医药学会的ICH中医诊疗指南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的血瘀证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参考医院中西医结合脑病临床重点专科适宜项目(脑血管病简化分型)推广结果,建议HICH采取中西结合的诊断模式。
西医诊断(1)临床特点:多在动态下急性起病;突发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常伴有头痛、呕吐,可伴有血压增高、意识障碍和脑膜刺激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辅助检查:影像学检查包括颅脑CT、增强CT、灌注CT、MRI检查、多模式MRI、脑血管成像等,颅脑CT是确诊HICH的首选检查。其他还有腰椎穿刺检查。同时,临床可采用简便易行的多田氏公式根据CT影像估算出血肿量。
HICH中西医结合临床简化分型现代医学对于HICH急性期的治疗仅为对症治疗,对于血肿的吸收无针对性药物,更未体现出个体化治疗原则。HICH属传统中医学中风范畴,辨证施治是其治疗思路,根据中医八纲辨证(阴、阳、寒、热、表、里、虚、实)阴、阳为总纲理论,可将HICH证候简化为热证型与非热证型。
HICH急性期内科治疗推荐意见
急性期内科治疗
一般治疗抬高头位15°~30°,良肢位摆放,控制血压,对症治疗,保持二便通畅,必要时适当使用适量镇静剂,早期康复,心理治疗。其他还要进行血压管理和血糖管理,同时一定要根据发病时间、血肿体积、部位、病情程度并结合影像特点选用脱水治疗(不能过早亦不可长时间使用脱水药物)。
中西医结合治疗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RCT的研究较少,根据现代医学、传统医学理论及临床经验建议如下。治疗原则:活血化瘀+简化分型,根据证型用药。
HICH的活血化瘀治疗对HICH长期的中西医结合临床观察显示,活血化瘀是治疗的基本原则。对于ICH的临床治疗,既要早期活血化瘀治疗,又要考虑再出血或血肿扩大的可能。
HICH的简化分型治疗临床实践证明,对HICH的简化分型治疗是促进中西医结合有效治疗的必由之路。(1)热证型:①治疗原则:清热通腑,活血化瘀。②基础用药:基础治疗同中华医学会相关用药标准。③治疗用药:脑血疏口服液(国家药监局批准用于ICH急性期治疗药物)主要成分为黄芪、水蛭、石菖蒲、牛膝、牡丹皮、大黄、川芎。10ml/次,3次/d,口服或鼻饲。多个前瞻性临床实验表明,脑血疏口服液治疗HICH疗效显著、安全、有效,可在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中推广应用。④中药配方汤剂:清热抗炎方(医院院内中药协定处方)。与脑血疏口服液同时用,1付/d,分2次水煎服或鼻饲,可连用10~14d,以每日排出1~2次大便且大便臭味减小为度,若出现腹泻可减量或停服。(2)非热证型:①基础用药:基础治疗同中华医学会相关用药标准。②治疗用药:脑血疏口服液,10ml/次,3次/d,口服或鼻饲。不用中药清热抗炎方及其他寒凉属性的中药。③兼证用药:伴有四肢不温、冷汗自出、面色苍白、神昏不省人事、呼吸浅促者,可用苏合香丸口服或鼻饲,1丸/次,1~2次/d,可连用3~7d。伴有面色晦暗、喉中痰鸣、沉默少言者,可用中药涤痰汤。
HICH并发症的治疗
HICH的主要并发症为血肿扩大、高颅压、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PE)、癫痫发作、中枢性高热、呃逆等。指南中对这些并发症的中西医治疗都进行了详细介绍。
HICH的针灸治疗
针灸学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治疗中风的经验,且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费用低廉。应用时机为急性期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可进行针灸治疗。治疗原则是辨证取穴和循经取穴相结合。
HICH的康复治疗
遵循《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完全版)》的原则,应根据ICH患者的具体情况尽早开始适宜且安全性好的康复治疗。
专家简介
高利教授
医院神经内科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市第四批/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及学位指导老师,北京市中医高研班指导老师,北京市和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西医结合脑病科负责人,北京市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从医47年,注重自主知识创新,注重解决临床问题,在中西医结合诊治脑血管病、神经科疑难杂症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发现了国人胃肠道疾病与脑血管病的相关性并积累了相关证据,总结出国人脑血管病的痰证特点,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将脑血管病的复杂辨证简化分为四个证型并推广。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包括SCI论文),发表了《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活血化瘀法治疗脑出血和脑血管病简化分型诊疗在美国科学杂志副刊发表;主编参编学术专著3部、全国基层医生培训配套教材1部,获部级科技成果奖四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培养博士生3名,硕士生、各类人才及学科骨干近10名,国家级、市级师带徒人员5名,培养进修人员近百名。
近10年来先后接待了来自德国、法国、加拿大、香港、台湾代表团并进行学术交流,学术思想及诊治手段得到陈可冀院士和西方代表团的认可认可。被临床证实有效的院内中药协定处方部分正在向新药转化开发中;3个临床适宜项目已推广到全国近三医院。现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神经科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脑病分会副会长、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名誉主委、首都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系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科技奖、教育部科技奖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奖评审专家等多项职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