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识别与诊疗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脑血管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其中脑梗死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并且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复发率,已严重威胁到我国居民健康生活,成为影响咱中国人健康的“头号杀手”。一、脑梗死定义脑梗死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闭塞,局部脑组织的血液循环中断,脑细胞缺血缺氧性坏死,从而出现一系列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脑卒中包括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主要是指脑梗死,约占脑卒中的80%左右。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二、脑梗死的病因脑梗死的病因包括:1.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脑血栓形成常见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肥胖等,高尿酸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也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2.脑栓塞心源性栓塞多见于心房纤颤、心脏瓣膜病、心肌梗死、心房黏液瘤、心内膜炎等;非心源性栓塞多见于大血管动脉-动脉栓塞、脂肪栓塞、空气栓塞、癌栓等。3.动脉炎如结蹄组织病、细菌、病毒、螺旋体等感染引起的动脉炎。4.其他少见病因包括药物源性;血液系统疾病(如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易发生血栓;高凝状态(凝血酶缺乏、蛋白S、蛋白C缺乏);脑淀粉样病、烟雾病、动脉夹层等。脑梗死常见危险因素三、临床表现临床症状是突然发生的,急性起病,不同部位脑梗死临床表现不一样,临床上有常见的八大症状:意识丧失或抽搐、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说话不清楚或理解语言困难、双眼向一侧凝视、一侧或双侧视力丧失或模糊、既往少见严重的头痛呕吐、眩晕伴呕吐。临床上有“中风”来快速识别。中风四、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年以上的高血压及动脉硬化患者,静息状态下或睡眠中急性起病,迅速出现局灶性脑损害的症状和体征,结合头颅CT或磁共振可明确诊断;鉴别诊断主要与脑出血相鉴别,头颅CT可鉴别。五、治疗方式急性脑梗死,发病6小时之内,首选静脉溶栓治疗,增加缺血区脑组织灌注,一定要医院去就诊。如果是静脉溶栓效果差,合并大血管闭塞的患者,可以桥接动脉取栓或直接动脉取栓治疗。发病超过6小时的患者,可给予抗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调脂、改善侧枝循环、清除自由基,以及配合早期康复治疗。对于轻度脑梗死患者,可通过药物和康复治疗达到治愈。六、医生建议生活方式的改变低盐低脂饮食多吃水果蔬菜,蔬菜和水果含有大量维生素C、钾、镁。维生素C可调节胆固醇代谢,防止动脉硬化发展,同时可增加血管的致密性。常用植物油、少吃动物脂肪植物油含不饱和脂肪酸,可促进血清胆固醇降低;而动物脂肪如猪油、奶油、肥肉、动物内脏、蛋黄等含胆固醇较高。饮食清淡不过饱饮食以清淡为宜。因为嗜咸饮食,钠会进入血管壁,使其增厚,血压增高。进食量应适当,不宜过饱,否则身体过胖加重心脏负担。危险因素的控制控制好血压、血脂、血糖,有基础心脏病患者,尤其是心房颤动、心脏瓣膜病患者,一定按时遵嘱服药。戒烟、酒,适当锻炼、减肥,按时作息、避免熬夜等。做好二级预防既往有脑梗死病史患者,在控制好危险因素的基础上,应用抗血小板聚集、抗凝、稳定斑块的药物预防复发。小结: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脑梗死可防可治,重在预防,早期识别,及时就医,规范诊治,减少后遗症发生,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