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您认识高血压一
带您认识高血压
高血压的定义及分类
正如我们已经知道的,所谓“高血压”就是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超过了“正常血压”的范围。其实“正常血压”与“高血压”之间并没有一个泾渭分明的分界线,只是一个人为划定的标准,其目的在于加强高血压的预防和治疗,以减少由于高血压带来的心脑血管并发症,降低死亡率。近20年来,世界卫生组织已两次修订高血压诊断标准,我国的高血压诊断标准自年确定至今,已修订过4次,现在的诊断标准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诊断标准相一致。成人正常血压为/85毫米汞柱以下;理想血压值为/80毫米汞柱以下。收缩压等于或高于毫米汞柱,舒张压等于或高于90毫米汞柱,存在二者之一即应怀疑为高血压。收缩压在-毫米汞柱,舒张压在85-89毫米汞柱时,称正常高值;收缩压在-毫米汞柱,舒张压在90-94毫米汞柱时,称临界高血压。血压在以上两种状态时须多次测量,以观察血压的变化。
高血压的确诊不能只靠一次血压偏高来确定,初次出现血压升高者,应再复查2次非同日血压,如3次中有2次血压升高,才可确诊高血压。过去有高血压病史,长期(3个月以上)未接受治疗,此次检查血压正常者,不列为高血压;如一直在服药治疗,虽然此次检查血压正常,仍列为高血压。有疑问者应停药一个月后复查,视其血压情况再作判断。
“高血压”是一个“症状”的概念,它可以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也可以是由某些疾病所引起的表现为血压增高的症状。高血压的分类方法很多,根据引起高血压的原因不同,一般将之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两大类。
原发性高血压即通常所说的高血压,也称之为特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清楚的血压升高,据统计,90%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属于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慢性心血管疾病,其患病率颇高,常引起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是导致脑卒中、冠心病、肾衰竭的最危险因素,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由于原发性高血压是以持续性的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所以人们一般吧原发性高血压简单地称为高血压。
继发性高血压又称症状性高血压,占高血压的10%左右,是指某些疾病并发的血压升高,是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在临床上并不列为独立的疾病。常见的原发病如肾性高血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主动脉狭窄、嗜铬细胞瘤等。当原发病找到并治愈后,血压即恢复正常。
高血压的发病情况: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在全世界都有很高的发病率,成人高血压的发病率为8%-18%。大规模的人群调查表明,非洲地区的发病率为10%,欧美国家成年人的发病率在20%以上。与国外相比,我国高血压患病率低于发达国家,但北方地区人群的患病率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今年来我国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不断上升,已成为我国人群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
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在我国15岁以上人群中,-年高血压患病率为5.11%;-年患病率为7.73%;年患病率则为11.88%。我国20世纪50-70年代每年新发高血压万人,到80-90年代,每年新发高血压万人。年龄越小,发病率增幅越大,25-49岁年龄组的上升幅度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根据卫生部、中国高血压联盟最近公布的数字,我国高血压患者已逾1亿人,涉及几千万各家庭,平均每4个家庭就有1位高血压患者,高血压已成为我国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高血压的患病与地域、性别、年龄、职业诸因素有一定的关系。据调查,高血压患病率北方高于南方,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城市高于农村,经济发达地区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青年时期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中年以后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调查显示,高血压的患病率有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例如上海地区年调查,35-44岁年龄组患病率男性为8.3%,女性为3.3%;45-54岁年龄组患病率男性为15.2%,女女性为17.2;55-64岁年龄组患病率男性为20.4%,女性为21.8%。由此可见,人到中年以后,患高血压的概率大大增加,尤其是55岁以上的年龄组,男女两性患病率均已超过20%。
不同职业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有较为显著的差异。一般来说,从事脑力劳动为主职业的人,其高血压的患病率要高于从事体力劳动为主的职业的人。在工作繁忙又紧张、注意力需要高度集中、体力活动较少的岗位上工作的人,如会计、售票员、教师、驾驶员、作家等,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饮食习惯、身体状况对高血压的发病也有影响,摄入食盐较多、体态较胖者,高血压的发病率也明显高于一般人群。
高血压的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有0万人死于各种高血压并发症。在我国,高血压的最后结局70%为脑卒中,20%为心脏病,10%为肾脏病变。高血压患者死亡率比正常人高2倍,预期寿命减少约15年,而且患者年龄越小,以后死亡率越高。为了提高广大群众对高血压危害性的认识,引起社会各界对高血压防治工作的重视,特普及高血压的防治知识。
高血压是一种严重影响人们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常见多发病,而且有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现象,并且大多数人群不重视,控制率低现象严重,所以,重视高血压的防治工作,普及高血压的防治知识意义重大。
了解更多养生内容,娴峰彛鐧界櫆椋庝笓绉戝尰闄?鐧界櫆椋庢渶濂界殑鍖婚櫌鍦ㄥ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