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诊疗不再是传说慢病用药如何应对
在国务院办公室关于分级诊疗的70号文件下发前,北京、杭州、上海、厦门等地的分级诊疗已经在全面推进,迄今已经全国28个省份都在将分级诊疗落地。12月1日,卫计委发布分级诊疗试点工作通知,以高血压和糖尿病为突破口,提出了执行标准和细则,再次引发了朋友圈阵阵涟漪……
我认为,分级诊疗是影响近2、3年医药营销的关键因素,这话题我在两年前就在提,突然就到了眼前。
首先,分级诊疗推进比较快的地区,慢病患者流已经开始发生变化。分级诊疗先行一步的部分城市,医院的心内科、内分泌科的门诊量已经开始减少,医院的门诊量增加。医院本部,高血压和糖尿病门诊下降了35%,社区医疗则上升了35%。
以前基层用药多半是以续方为主,卫计委的这个执行细则将推动两类患者在医院的初诊,甚至确定了转诊的标准。卫计委要求在年,这两类疾病70%的患者在医院“首诊”。
这次还专门制订了中医诊疗的流程和转诊标准,这对于“眩晕病”(高血压)和“消渴病”(糖尿病)的中药应该是个机会点。
首诊和续方,向医生传递信息时有着极大的区别;医院的首诊,医院、大专家与有着极大的不同;患者在医院首诊时的心理,医院专家门诊时有极大的差别……这意味着门诊处方药推广的形式和内容要做极大的转变。
其次,医院“愿意放”出一部分患者,医院和医院之间的纵向联合,各地医联体大量出现,解决利益分配的问题。医联体内的用药目录一致,基药目录的门槛可能会消除,还省了医院的开发进药。
同时为了医院能“接得住”分流下来的患者,医院各级专家下基层进行巡诊和帮扶,医院医生到大医院特设的全科门诊和病房进修学习,患者在医生的交流中逐步、有序地双向转诊。这种纵向联合,完全不顾及医药企业的横向组织架构——医院和医院,分属两个事业部,如果我们不能阻止这种变化的,那么只能适应这种变化。
第三,行业内对医院医生的需求和诊疗特性缺乏研究,对于在医院就诊的患者更是缺乏了解,推广方式医院的,导致投入产出不平衡。对于医院医生,利益+客情+产品灌输这三板斧不灵,需要借助城市专家对下的交流,传递本企业产品相关的诊疗方法。这还不够,还要基于患者心理,适当调整产品应用信息。
分级诊疗当前影响的是部分慢病产品的患者流,有些慢病产品可能在一两年内还不会受到影响,这些产品也需要未雨绸缪,医院的学术推广,建立品牌,为将来延伸到脑卒中等更多疾病提前做准备。
门诊用药和病房用药,在医生诊疗行为和患者心理上都有很大区别,基于这个差别重新反思我们的销售技巧——居然没有针对门诊医生特点的推广方法。当一线代表在容易上量的病房用药时,如果也做门诊慢病用药,一定会对后者的投入的时间精力也不够,需要专项管理。
以往对跑门诊代表的工作要求往往是晨访,做了感觉效果也很一般,但是又没有更好的办法。陪诊、盯诊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目标医生一多就根本安排不过来,另外,大部分医生也不愿意接受代表的陪诊和盯诊。至于门诊之后,插空和医生聊几句,效果只比不聊强。
最后一个问题是,患者依从性不高,给我们的销量和产品的疗效打了大大的折扣。患者首诊处方后失联,难以形成二次处方,同时医生也无法得到疗效的正反馈,。医院医生是没有时间去做随访的,而这恰恰是分级诊疗希望基层医生去做到的,药企可以通过患者服务项目,提高患者依从性。
光分析没用,好在已经有少量成功的案例,帮我们打开了新的思路——这就是人大中睿新课《分级诊疗背景下门诊用药上量和患者依从性提升》
:年1月17-18日(周日-周一)
:杭州
:销售总监、大区经理、地区经理,市场推广人员;
:元/位(含授课费、资料费、午餐费、茶点费等)
:重点讲解、案例分享、角色扮演、分组讨论及精彩点评等多元化授课方式
:盛晓英
: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转载请按如下格式注明出处,否则视为侵权。
来源:中睿医药商学院。作者:刘峻。
分享医药行业智慧,解决企业营销管理难题